足底筋膜炎好痛!做到这些事 9成患者可好转

图/康健杂志

足底筋膜炎是最常见的脚部疾患,教你如何预防与治疗,向足跟痛说bye-bye。

50岁的林妈妈每天早上起床,脚一踩地,足跟就出现剧烈的刺痛感,走了十多分钟后才逐渐缓解。最近她在办公室坐久了,一站起来脚也开始痛。医生说,她得了「足底筋膜炎」。她心想,我每个周末努力地爬山、慢跑维持运动量,怎么会得足底筋膜炎呢?

我们的脚骨相当精密且强壮,小小一只脚就有26块骨头,除了脚掌脚趾的蹠骨与趾骨外,脚踝处还有距骨、舟状骨、骰骨、楔状骨、跟骨等等,为了固定这些骨头,骨头间有一百多条如粽子绑绳般的韧带把这些骨头牢牢系住。除了韧带外,需要靠一条「胫后肌腱」,从小腿后侧延伸到脚内侧来支撑起足弓;足底还有个扇形的结缔纤维组织——筋膜,从跟骨延伸到五个脚趾,像「渔网」般捞住这些骨头,在走路时,会随着步伐一张一弛。这片足底筋膜就像是人体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们全身的重量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筋膜炎会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退化,」台安医院复健科主任钟佩珍直白地说。年轻时,足底筋膜因为有强壮的韧带、肌腱协助,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在支撑脚,然而随着年纪增长,身体部位逐渐退化,韧带、肌腱也不例外。此时正常使用,或许不致造成足底筋膜的伤害,但若体重过重、使用不当,如时常走凹凸不平的路面、爱踩公园的健康步道、爬坡、慢跑……等等都会导致已经退化的韧带、肌腱不断耗损、松掉,最后就只剩足底筋膜来支撑身体重量。

钟佩珍观察足底筋膜炎病患一脱掉鞋、袜站着时,可以看到这些病患的足弓塌陷、变形,主因是胫后肌腱失去支撑功能,形成了内转足(或称内旋足),「整个结构塌了下来,就更会拉扯到足底筋膜,」钟佩珍说。

但有些病患因为天生足部结构的瑕疵、重量分配不均,如高弓足的病患因为结构拱起,会先伤到关节;扁平足的患者则是缺乏足弓,结构往内倾斜,最后都会伤到足底筋膜,也容易出现足底筋膜炎。

「下床脚跟痛」是诊断指标

当足底筋膜炎发生后,病人最典型的主诉就是「一下床,脚跟就痛得受不了!」,这也是医生鉴别诊断的指标。

康宁医院骨科主任李文吉说明,因为人体60%的负重,须靠两脚跟骨承受,每天走路跑跳,在跟骨与筋膜交界处,或称接骨点,容易有撕裂伤。一般小撕裂伤,在休息、睡觉时「纤维母细胞」会帮忙修复好,但当撕裂伤不断、好不起来成了慢性发炎后,足底筋膜逐渐纤维化血液循环变差,纤维母细胞就愈难进入受伤区域修补组织。

也因此只要是一段时间不用脚,如睡觉、久坐,要起身踩地时,正在慢性发炎、弹性已变差的筋膜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张力,足跟就会有撕裂的痛感,李文吉形容,「就像是未愈合的伤口被粗手粗脚的揭开纱布」,需要过一段时间疼痛才会减轻。李文吉说,在检查病患时,他会用原子笔盖端去按压、检查病患的痛点,通常痛点会在足跟近内缘处;再来会请病患照X光确诊,健康的足底筋膜会呈现完整清晰的弧线,若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因为病灶不断发炎,或呈现水肿,X光会看不出弧线,再对照上述按压的痛点,即可判断是否为足底筋膜炎。

李文吉强调,许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因为年龄较大,在X光图中,跟骨处易出现骨刺的退化现象,但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拿掉骨刺并无益于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

九成接受保守治疗可好转

虽然痛起来很难受,甚至有人治疗很久却不见好转,但好消息是,钟佩珍很有信心地说,只要耐心治疗,九成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重点得找出导致足底筋膜炎的不当生活习惯,并改掉它。「这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绝对有使用不当,」钟佩珍语调提高地说,因为太多病患没有察觉到身体已退化的事实,仍爱爬山、慢跑、习惯扛重物……等等,都可能让足底筋膜受伤,「很多病患只痛一边觉得没事,继续硬撑,反倒为了避开疼痛,另一只脚负担加重,来看病时已经两只脚都有足底筋膜炎了,」钟佩珍摇头。

若出现足底筋膜炎症状,最先要做的就是休息,不搬重物、不久走、停止爬山、慢跑等运动。其他保守治疗有以下方法

■药物治疗:口服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注射类固醇。钟佩珍说,很多病患排斥吃药,改用奇怪姿势去躲掉疼痛,反倒会延伸出其他伤害。吃药会让病患减轻疼痛,但不会忘记疼痛,可以时时提醒让脚休息。

有些医生会帮病患施打类固醇,但钟佩珍说,过去她也会帮病患打针,但一打类固醇,痛感会迅速消失,病患容易忘记伤还在,持续磨损足底筋膜,病情反而恶化。

物理治疗。包括超音波、短波,这两种工具都是借由物理产生热能帮助组织再生。

■足底筋膜伸展运动。手扶桌缘弓箭步,慢慢身体往前倾,后足跟不离地,维持5~10秒,每天2~3次。或是制作一个三角形箱子,高度约10公分,斜边长大于自己的脚长,放在墙边。扶墙,站上斜边,维持5~10秒,重复5~10次,以伸展足底筋膜。

量身订做鞋垫。许多病患的脚部结构已经变形,足弓消失,需要量身订做鞋垫将足弓撑起,避免塌陷的足弓不断拉扯足底筋膜。

图/pixabay

■热敷。病患在家可以泡泡热水,借由热让该处血液循环增加。「热水是最简单、最易取得的治疗方法,大家都可以做到,只是你要不要做,」钟佩珍说。

■骨震波

对于长期保守治疗不见效、多年足底筋膜炎缠身的病患,近年出现的骨震波是可以尝试的治疗方法。

已为近两千名病患施打过骨震波的李文吉说明,骨震波是从肾脏、胆囊的体外碎石机发展而来,把震波能量聚焦打在筋膜、肌腱慢性发炎或退化的部位,穿透组织的震波能让该处产生小隙缝或小伤口,却不会造成侵袭性的伤害,可以帮助微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不佳的地方,借此帮忙组织重新愈合、再生。目前的研究显示,震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效果很好。

施打完骨震波后,不用住院,但病患足跟不能过度负重,让组织有再生机会。震波效果并不立即,依病患状况,多数的人约在4~6周后可以改善疼痛的情形。

不过骨震波目前仍属自费项目,且骨震波有不同机型,依照不同的机型,施打的次数与费用皆不同,目前有须施打三次的疗程、每次自费2000~3000元的震波,也有只须施打一次、自费9000元的机种,病患应与医生详细讨论,依自己的病情与经济能力选择。

李文吉的经验,施打骨震波的患者有九成以上可以获得改善,少部份因为体质、施打骨震波时定位不准或恢复不理想等原因施打多次仍未见好转,则需要考虑疼痛并非足底筋膜炎造成的。

李文吉曾收治一名在其他医院施打过三次骨震波却未见好转的30岁男性病患,因为病患仍很年轻,且无典型足底筋膜炎下床踩地脚跟痛的症状,主诉是走久了才会痛,李文吉怀疑并非足底筋膜炎,经过检查后决定开刀,才发现是跟骨与足底筋膜之间长了血管瘤,只要走久了,血管瘤就会肿胀,出现疼痛。在拿掉血管瘤后,病患的足跟疼痛也就跟着消失了。

其他如足踝三关节的退化性关节炎、跟骨的应力性骨折、足底蹠肌肌炎、足付骨隧道症、或神经纤维瘤、甚至肌肉层脂肪瘤…,也有可能导致足底疼痛,也因此医生需要详细的鉴别诊断才能确定是否为足底筋膜炎,再给予适当的治疗。

内视镜筋膜切开术

除了骨震波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也可尝试内视镜筋膜切开术,在脚底骨处、或是从脚底侧面开刀进去,从内视镜去观察筋膜的样子,确定并非血管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等肿瘤引起的疼痛后,且筋膜纤维化严重时,可以特殊刀刃在筋膜横向划开,目的并非切断筋膜,而是把筋膜放松,李文吉说明。

钟佩珍提醒,若真需要开刀一定要多咨询不同医生,确定只能开刀处理时再开刀。

正视老化,慎选运动

治疗足底筋膜炎,病患必须正视自己老化的事实。「每个人都会老化,」钟佩珍直言,40岁开始就要慎选运动,生病了就要调整生活习惯,「我可以帮你把破掉的镜子修好,维持生活上的需求,但裂痕一定还在,你若不小心用,还是会裂开(复发)!」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