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吃到脸麻出疹 原来是中毒!专家盘点常犯错误与解方

水产常见鱼类组织胺河豚毒素中毒毒物医师传授挑选鱼货与保存的方法,避免吃坏肚子。(示意图/Shutterstock)

鲔鱼、鲑鱼旗鱼鲣鱼等「青皮红肉」的深海鱼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海鲜佳肴,不过,毒物科医师提醒,天气逐渐炎热,购买后,务必妥善分包冰存,分次取出,解冻后食用,以免引发组织胺中毒。

根据食药署108年食品中毒资料,在所有天然毒素中,以「组织胺」所引发的中毒机率最高,主要在于四面环海渔产丰富,只要气温一高,又未冰存,就会提高中毒风险

台北荣总内科临床毒物科主治医师杨振昌表示,组织胺是在新鲜度差或腐败水产鱼肉中常见的1种天然化合物,当鱼体保存不当遭受细菌污染时,细菌就会将鱼体内组胺分解成组织胺。

食药署表示,由于组织胺对热非常安定,即使加热,也不易破坏,一旦生成,就不容易去除,临床显示,只要食入超过500mg/kg的组织胺后会引起中毒症状

杨振昌说,组织胺中毒以过敏症状为主,像是,脸部口腔泛红,皮肤发痒、长出荨麻疹,或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有时合并神经中毒症状,如脸麻

杨振昌指出,组织胺中毒,不太会有致命危机,如至急诊,通常打点滴,补充水分,并给予抗组织胺药物,并进行症状治疗,但过程身体相当不适,如外出旅游遇食物中毒,势必游兴大减。

除了鱼类组织胺中毒,河豚毒素中毒也经常发生,食药署分析国内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大多数患者并不知自己食用河豚,或是吃了未有完整包装标示的水产品加工水产品(如鱼松、香鱼片等)。

●如何预防水产品中毒?

食药署建议,避免食用来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产品。杨振昌则提醒,民众购买海鲜等水产品后,应该分包冰存,例如,鲔鱼、鲑鱼体积较大,必须切片,建议分开包装,妥善保存,想吃多少,再拿多少,避免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