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台湾房市拉回整理 并无泡沫化之虞

文.庄孟翰(颜琼整理)

Q:过去房价高涨,常以「泡沫十大指标」衡量,最近房市急冻,成交量大幅萎缩,还有泡沫问题吗?

A:「房市泡沫化十大指标」最初是我在撰写「必备购屋实务1200则」畅销书之后,由于每篇文章都列有十大重点,广受读者欢迎,自此之后,只要可以凑足十项原因理由,就自然而然的会以「十大」方式呈现。至于「房市泡沫十大衡量指标」则是缘自日本1991年房市泡沫破灭,导致东京商业区地价跌幅高达87%,住宅区跌幅亦高达65%,其后即不断追踪探讨日本经济「失落的十年」(Lost Decade)之主要缘由,俾免国内房市与经济重蹈日本覆辙台湾房地产自1990至2003年这段不景气期间,金融机构逾放比率亦曾高达11.74%,有鉴于此,乃加紧努力搜集国内外房市转折之关键指标,而在十五年前即逐渐汇整为今日常被引用之「房市泡沫十大衡量指标」,这些指标,中国房地产业者也经常引用。

自从这十大指标公布之后,已有不少研究单位引用,而「股感知识库」最近几年都会根据这「房市泡沫化十大指标」,再对照财政部内政部房仲业的相关数据提出最新调查报告;最近一次发布则指出,依然有九个项目都超过标准值,显示今(2016)年虽然房市进入盘整,但是房价仍处于高点

不过,台湾房价是否存在泡沫危机?根据我所列的「十大房价泡沫评量指标」来看,跟「股感知识库」所发布的调查还是有些微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去年与今年转变速度很快,因此,依目前之市场现况,超标项目应只有六项左右。

在2012及2013年的房市高点,「房市泡沫化十大指标」确实有九项超标,而引发台湾房价是否崩盘的「红色警戒」,但当时,我也一再强调,即使十项指标都超标,房市也不一定泡沫化,主要原因在于资金泛滥与超低利率所使然。

另一方面,台湾房市早已有「前车之鉴」,也就是1990年股市冲上万点行情后,不少人口袋满满,将股市赚的钱大量投资房地产,而造就房市的高点;但万点行情随后出现大崩盘连带地也让房市走跌,至2002年底才盘整完成,期间长达十二年。

这十二年的空头过度扩张信用的上市柜建商倒闭连连,银行也因为建商的土地融资建筑融资而被迫拥有不少房地资产,当房价跌落谷底,银行也因为手中的不良资产过多,而引爆系统性风险,不少民营银行因超额放贷而衍生财务黑洞,最后,不得不被购并;而当时,「金拍屋」、「银拍屋」及「法拍屋」可说是满天飞。 建商及金融业有此「前车之鉴」,当2003年房市开始反弹后,建商已不再贸然尝试高财务杠杆,而银行在信用融资放贷上也明显较谨慎。

因此,当房市在2007年来到一波高点,当时的「房市泡沫」疑虑再起,而隔年因美国发生「二房事件(房地美、房利美)」次贷风暴,进而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也让台湾房市出现拉回走势。当时,看似房市泡沫快要破了,但政府于2009年大幅调降遗赠税至10%,有效将海外资金导引回台,反而再造高峰荣景再延至2013年,直至政府推出各种打房措施,尤其是台北市祭出囤房税之后,房市从2014年即开始出现急遽转折。

而急冻后的台湾房市,现今「房市泡沫化十大指标」的超标项目已略为减少(见附表),大约只有六项左右;但就如前几年我所指出,即便十项指标都呈超标「★」,但房价依旧没有泡沫破灭之危机,顶多只有「超额供给」之隐忧,并呼吁当前建筑产业应格外留意「流动性风险」。

而由房市年移转栋数从四十万栋,急速萎缩至去年的29.3万栋,也没出现房价崩盘,关键即在于过去十二~十三年的房市多头,银行都非常注意系统性风险,且中央银行也担忧经济「硬着陆」,而紧盯各银行的放贷。 从去年迄今,仅发生几起小建跳票事件,没有发生连锁骨牌效应,以往房市空头时,「法拍屋」量急遽增加,惟截至目前为止,仍未见爆量量情形

至于「房价所得比(房价/所得)」偏高的情况,以及房贷本息家庭收入三分之一等六项评量超标情况,基本上只要景气持续滑落,这些数据将会逐渐调整,惟若欲其合乎国际标准,只有一句话:「回不去了!」

【详细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理财周刊》第828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财产权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