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最难订的爆红餐厅「厅舍餐厅」!李翰凭改变西港全因一句话

台南厅舍餐厅,前身为善化糖厂。(图/陈志东授权提供,下同)文、图/陈志东

很长的文章,主要是讲一个设计师回乡创业,开了一家很棒的餐厅的故事

一句有智慧或有远见的话就像一颗种子,它可能开出一朵花、可能换来一个笑容或影响一个人生,甚至改变一个城市。最近听到一个故事,故事起源的那一句话是:「设计师们,回乡下去吧!」

讲这句话的人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也是MUJI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起因是原研哉在5、6年前来到台湾探视正为台南兴建美术馆的日本友人,并在友人安排下为台南地区设计师举办一场演讲,演讲中原研哉说,身土不二、地产地销、地方创生,这是未来趋势,面对城乡差距与环境议题,他鼓励设计师们前往乡下帮忙农夫,把城市人吸引到农村

在这场演讲中,有一位设计师安安静静坐在后头,他是李翰凭(音同平),台南西港农村人,他默默听着,静静想着这些年在台南市区打拼拿过十大文创商品设计大奖,也拿过农委会百大精品奖,但同一时间,自己的西港家乡胡麻产业却持续没落,北港南港东港都那么出名,但许多人听都没听过西港。40多岁的他想了又想,于是告诉自己:「回乡下去吧!」

▲因为一句「设计师们,回乡下去吧!」,设计师李翰凭把工作重心转回西港,打造出了善化厅舍餐厅。讲得好像要从纽约搬到衣索比亚那样悲壮,其实西港距离台南市中心也不过25分钟的车程。但难的不是距离,而是如何开始。

那时他所面对的西港,是一个许多青年人口都已外移,只剩坐轮椅的老人与流鼻涕小孩,原本村庄赖以维生的胡麻田只剩50几公顷,在这种情况下回乡村能做什么?

▲胡麻就是芝麻整片胡麻田就是村民赖以维生的土地

▲胡麻花开后会结蒴果,通常一株胡麻可长40个蒴果,每个蒴果内约80颗芝麻,亦即一株胡麻约产生3千颗芝麻,这些芝麻晒干并炒热后榨油就是麻油

专长影像与设计,于是他还保留了城市里的接案工作,同时从影像开始协助西港执导微电影《遇见》、《故乡的幸福》,企划《美味故事》书籍,策划西港麻油节活动,并在4年多前遇到西港区农会废弃榖仓招标,于是他标下后重新改造空间,开了「榖仓餐厅」专卖在地最著名特产麻油鸡。他的麻油鸡特色就是把生鲜鸡腿肉跟麻油、姜、蒜等食材摆在同一锅内,然后附上小木棒瓦斯炉让游客自己在桌上炒,炒完之后可以干吃也可以加高汤变成麻油鸡小火锅

▲把食材放进锅内让顾客自己炒,过程中会一直散发出诱人的麻油香。

这是一个很贼的方法,因为在那炒制过程中麻油香气一直飘出来,除了让顾客食欲大增,万一真的不合个人胃口,顾客也只会怪自己没炒好而不会怪老板,而且顾客自己炒就减少了等待时间,缓解刚开业时人手不足的窘境,加上同桌好友一起炒一起笑闹,用餐气氛非常欢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此过程传递家乡特产麻油的食材知识同时行销家乡特色,于是短短几年,谷仓餐厅已经成为西港排队名店,吸引许多城市人特别前来。

▲把食材放进锅内让顾客自己炒,又有趣又可趁机讲解食材价值。

透过这个谷仓餐厅,还有在地阿农兄与社区伙伴合作的蔺草工坊,再加上在地松林国小食农教育、西港农会的推广、地方许多人士与政府共同努力,加上之前一连串食安问题带动食用油消费观改变,现在西港胡麻种植面积400多公顷,是台湾排名第一的胡麻产地,原本冷冷清清的街头也都开始有了人潮,也有青年陆续返乡。

▲糖厂里的甘蔗锅,充满在地食材故事滋味。

今年初,李翰凭又标下善化糖厂里的废弃办公厅舍,一个宛如废墟的空间被他改造成「厅舍餐厅」,最特色是,他利用原本长了壁癌混凝土墙壁敲敲打打,在墙上凿出一颗又一颗这100多年来与台湾文学台湾糖业相关的人头肖像,艺术之美让人惊叹,开幕不到半年,现在已经成台南最难订餐厅之一,常常连平日中午都要排队。

▲整建之前的厅舍餐厅像是个废墟。

▲墙上肖像是用原本长了壁癌的混凝土墙壁敲打而成,完全展现设计师功力。

▲善化厅舍餐厅墙壁上16个头像,每个都有故事与来历,都与台湾糖业或文学有关。

比较感人的是,还有糖厂老员工在他们施工时每天充满敌意来监视,等施工完成、看到昔日办公厅未脱离历史原貌却又风华再现,因此回家把珍藏了数十年的糖厂老电话及花瓶都搬来,没说要送,只说:「给你们摆,给你们摆,它们就是应该摆在这里才对。」言谈中满是不舍与欣慰。

一句话能带来的影响,就像热带雨林的蝴蝶挥一挥翅膀也有可能改变世界。多埋一点好种子。

▲糖厂老员工看到昔日办公厅风华再现,把家中珍藏的物件都搬来要他们摆在餐厅内,「它们就是应该摆在这里才对」。

▲善化厅舍餐厅价目表

▲善化厅舍餐厅的外观,是一栋历史超过百年的老建筑。

厅舍餐厅

地址:台南市善化区溪美里234-4号

电话:06-5812126

营业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1:00-14:00、17:00-20:30(每周一公休)Facebook粉专请点此

陈志东新书嘉南平原的心跳声》,内有更多相关的嘉南平原物产故事。陈志东,资深旅游美食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看过世界大景,走遍台湾乡镇,喜好观察书写日常生活里的小人物及农民土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