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一把维他命当早餐?当心反效果
图/shutterstock 文/陈蔚承
营养品只是辅助,不是健康的唯一途径。在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再搭配营养品,才能发挥更大效果。
吃营养保健品变成人们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方式之一,但营养保健品不能取代食物,更不能被当作改善、治疗症状的唯一方式,该怎么吃还是要回归自身需求和专家的建议。
吃营养保健品,许多人期待身体出现好的转变,甚至想要效果又快又好,但营养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药物,很难预估或确定一定会有效果。中山医学大学营养学系教授王进昆指出,吃营养保健品重点是固定、规律地吃,几个星期、几个月才发挥效用,不是一蹴可几。微笑药局药师廖伟呈也认为,有些营养保健品吃下去不会有什么特别感觉,例如叶黄素,吃下去后眼睛不会宣布「我变健康了」。
那么吃多一点会不会让效果来得快又好?联安预防医学机构家医科医师颜佐桦指出,营养保健品只是让身体不缺乏营养素,吃太多身体无法吸收,而且浪费钱。国外有医学网站就戏称,吃太多营养保健品只是制造「昂贵的尿液」。
有些营养保健品研究和实际使用经验,发现的确能在服用一段时间后产生效果,如吃鱼油改善眼睛干涩,2、3个月之后就会有感;益生菌调整肠道大约需要2周、虾红素2周能改善眼睛疲劳。
除了前文提到9种台湾热门营养保健品如何吃、如何选,消费者最常碰到的问题是:「媒体报导营养保健品新研究,有的去年说有效,今年又被推翻,我该怎么办?」营养保健品研究会不停翻新,但要看研究方法和证据是否足够。
台湾基因营养功能医学会理事长刘博仁以维他命D为例,以往研究都指出可以抗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但今年一项新研究指出维他命D没有这些效果,「我的立场是,这些单一的研究有其参考价值,但维他命D的研究大都倾向对抗癌、心血管疾病有益处,所以不用因噎废食。」
「除了看结果,也要看研究方法,」颜佐桦说,最近很夯的维他命D,指出无效的研究大都是「补充型」研究,但很多疾病是数十年累积的,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但很多补充型研究常只有让受试者补充两、三年,实验组、对照组结果出来发现对某个疾病没有差别。相反地,指出有效的研究大多是「形态」研究,也就是一群人验血液中的浓度,发现浓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罹患某些疾病的机率低。
「这是连专家都头痛的问题,但不用因为一、两篇研究说无效就不吃,」他说。
廖伟呈则提出折衷的办法,可以跟药师讨论剂量和服用方式,再跟专科医师讨论,这样可以得到双方的资讯,让医师知道有在吃保健品,利于医师诊断和开处方。
「我看过有人不吃早餐,光早上就吞了27颗营养保健品,」台湾国际生命科学会会长陈陆宏叹道,现在人们经济变好、开始注重健康,营养保健品愈来愈受到欢迎,但营养保健品绝非健康唯一的途径,「还是该从饮食做起。」
陈陆宏曾看过一篇日本文章写道,一天要吃到35种食物才够,但对一般人来说难以做到。因此他认为25种即可,例如炒菜,用大蒜、木耳、高丽菜、洋葱和一些辣椒一起料理,这不就一次吃到5种食物了吗?或是买现成菜肴回家,自己加些配菜和佐料,25种食物绝对不难,「有好的饮食最重要,营养保健品只是辅助,」陈陆宏说。
改变生活习惯也是如此,以益生菌为例,敦仁诊所院长萧敦仁指出,益生菌改善肠胃和排便问题是否有效,除了看菌株和使用方式,生活形态也很重要,「透过养成良好习惯,如多喝水、多吃蔬果和运动,搭配正规治疗,益生菌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采访14位专家后发现,由于工作忙碌或出差的因素,大家最常吃维他命B群提神及益生菌保健肠胃。对他们来说,是否要吃营养保健品也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想法:
赞成:
●除非遵循营养师个人化的规划或自煮,不然从食物获取均衡营养很困难。
●营养保健品好食用,对忙碌、压力大又三餐摄取不均的人来说很方便。
●要从食物吃到有保健的量很难,营养保健品剂量比较能达成。
●药物不一定能根治疾病,所以依身体需求来吃营养保健品是有帮助的。
反对:
●正常、均衡饮食就能吃到人体需要的营养,不用吃保健食品。
●比起食物,营养保健品太过昂贵。
●如果不知道怎么选,乱吃可能更伤身。
●食品不是药物,没有经过严谨的研究,效果也因人而异,因此不用吃。
不论有没有吃,或正在考虑是否要吃某一种营养保健品,除了知道怎么吃、怎么买,还要把一件事情牢记心中:营养保健品不能代替正餐,努力从食物中吃到营养才是真正健康的生活方式。
延伸阅读:
平平都是护眼 叶黄素、虾红素哪里不同?
营养保健食品百百种,怎么挑、何时吃才好?专家一次解惑
「晚上不能吃B群?」揭开你对B群的4大误会
这2种保健食品 乳癌病人最好别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