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器官捐赠,传承生命(邱瑀庭)

作者提供)

近期本土疫情严峻,看着每天更新的死亡人数,那对笔者来说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好几个家庭的天人永隔,上周笔者的曾祖母刚出殡,笔者到殡仪馆后有感而发,深刻感受到应珍惜生命的存在,同时也在想是否能让逝去的生命更有意义。回想到大学时期的一些关于生命的课程,像是医师与生死、临终关怀等等。其中提到「器官捐赠」笔者认为是一个相当有意义且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

笔者接触器官捐赠也有一段时间了,并曾经到海外宣传过。早期台湾社会民众真的很排斥听到类似的话题,或是直接逃走,但最近我感受到台湾的进步与改变,许多人会为了想了解,停留1、2分钟来聆听说明,真的让我们很感动。或许整天下来没有人签署,但愿意给我们机会聆听解说我们就会很开心了,多一分了解对于等候移植者来说都是一个机会。

依稀记忆中第一次宣传带着忐忑的心面对民众,意外地担心是多余的,热情的民众还会想多索取一份小礼物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听,真的很可爱。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对恩爱老夫妻,他们没有袋子能够带礼品回家,竟然说要送给我们工作人员,当下赶紧想办法帮他们解决,给了他们一个小盒子,当看到他们带着满意笑容离开的背影时,心中也跟着温暖了起来。

所谓器官捐赠是当人结束生命,选择延续他人生命的爱心行动,是一份「生命的礼物」,把身体的部分捐赠给有需要的病人,或捐赠给学术单位作研究用途。器官捐赠移植手术可帮助器官衰竭的病人因他人的大爱而重获新生。器官捐赠海报上常见的主角器捐小熊名为小麦熊,「小麦熊」左边的红色爱心为他的特征,小麦熊是一只修补过心脏的小熊,小麦就是麦穗的意思,麦穗落地会长出新的麦苗,有生命传承的意义。以下就来作一些介绍,让读者们更能认识器官捐赠的内涵与意义。

【器官捐赠分类

(作者提供)

器官捐赠有许多分类,有尸体捐赠与活体捐赠。此外,若器官不符合这两种捐赠标准,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大体捐赠。尸体捐赠是指当一个人判定脑死后,将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组织,以无偿的方式,捐赠给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病患,让他们能够延续生命,这是一种传承生命的真谛也是尊重生命的行为表现。而活体器官捐赠是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愿意在不影响自身的健康的前提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组织,提供亲属或配偶作为器官移植。大体捐赠则没有直接让其他人延续生命,而是将自己的遗体提供给医学大学之学生解剖教学研究之用。

【器官捐V.S组织捐】

上述提到器官捐赠有许多分类,器官捐赠的项目也包含器官类及组织类,器官类顾名思义就是指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胰脏小肠等器官。而组织捐则是指眼角膜骨骼韧带皮肤、血管、心瓣膜气管软骨肌腱骨髓等身体组织,现今社会上普遍熟知的捐发,也是属于组织捐的一种。

【器官捐赠条件】

(作者提供)

当一个人濒临脑死,考量传染性疾病之危险,医疗专业人员将评估其生理状况及各器官功能,以确认此人是否为一位适合的器官捐赠者。时常有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患者寻问捐赠问题,许多等候移植者亦有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只要器官功能良好,有B、C型肝炎的捐赠者是可以捐赠器官给有B、C型肝炎的等候者的。一般癌症患者并不适合捐赠器官、骨骼和皮肤,但若是淋巴癌血癌、骨髓癌和涉及眼睛恶性肿瘤以外的癌症患者,过世后是可以捐赠眼角膜遗爱人间的。

器官捐赠这个议题在社会上也被讨论许久,早期台湾社会一直存有人死留全尸传统观念,因此过去不少人相当排斥器官捐赠,但之后随着相关政策上路,器官捐赠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捐赠延续生命这件事不只局限于死后的身体器官,现今社会对于「捐赠」的概念也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像上述提到的捐赠头发、血液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若你害怕针也害怕手术,也考量到近期因疫情缘故,有更多时间可以待在家,可以选择更有趣的方式,渐冻症协会于2019年推行的「声音银行」计划,可以捐赠声音,透过语音合成系统保存声音,社会上也越来越多种「捐赠」方式让人们传承生命的意义。

虽然疫情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不方便,却也让我们彼此更紧密,回到家中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也因为远距工作或远距上课联系了许久不见的朋友,使我们更加珍惜每个「生命」的存在,谢谢看完本篇文章的你,相信你的了解与支持,可以让有需要的人多了一份活下去的希望。(作者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学研究所研究生社工师、大九学堂二期学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