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手译员李振辉 用手语守护听障者
连「唵嘛呢叭咪吽」、「内外夹弓大立腕」都可以即时轻松手译的淡江大学欧研所校友李振辉,因为在中央疫情指挥中心,零时差手语翻译BBC记者全英文提问,在网路上爆红,成为媒体争相报导的对象,被誉为神级手译员,亦是手译界国宝级的人物,是许多现役手译员的启蒙老师,并建立台湾许多手语翻译的制度。
总是一脸笑意、表情丰富的李振辉,手势超多,受访时常常聊着聊着就笑了出来,十分平易近人。这位站在陈时中部长背后的男人,虽然在台上手语翻译时,是扮演着配角,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一路从建中、台大法律系到本校欧研所,他的同学很多是律师,收入丰盈,而他却为了服务聋人,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第一位公部门手语翻译员。
谈到与手语的不解之缘,是在就读建中的时候,他的同学是手语社社长,因为找不到社员拉了李振辉入社,时常三天两头就往学校附近的中华民国聋人手语研究会(现为中华民国聋人协会)跑,认识许多聋人朋友,为了与聋人沟通,还去报名聋人协会的手语班,手语几乎成为他高中生活的全部,也成了他踏入这个领域的开端。
「听障人士非常单纯,唯一的障碍在于,我们所谓听人如何跟他们相处」,高中时期,李振辉时常穿着建中制服在放学回家的公车上与听障人士用手语对谈「沿路车上的人都在看我,那个眼光是很歧视的,他们怀着好奇又有点鄙夷的眼神看着我,那时很震撼也很受伤,也是在那个当下才发觉,原来这群人天天都是在这样的对待下过日子。」一开始接触手语是纯粹好玩,后来与听障朋友的相处就像家人、朋友般,同样生而为人,他们却因身体缺陷而遭受如此对待,是这样的「震撼教育」让李振辉对于手语这条路有了自己的坚持。
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多练习,手语也是如此。「手语是表意不表字,靠视觉呈现,不是听觉。」所以除了双手的舞动,大部分手译员在翻译时都会搭配夸张的脸部表情,协助传达语意。而手语单字其实只有6千字,碰到新的词出现,就得靠个人功力解释。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李振辉靠着大量阅读资料累积临场应变能力,所以心经、佛学、「一采阴、二采阳」的手译,都难不倒他。
热爱手语的李振辉,从高中开始就没离开过手语,由于长期服务听障,他发现比起法律,对社会福利更有兴趣,于是就读欧研所时,即钻研「英国身心障碍福利制度」,李振辉说:「早期台湾并没有太多手语翻译制度的研究资料,全都是英文居多」,就读淡江欧研所时期,大量的英文阅读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以及日后的工作都有极大帮助。
李振辉曾在淡江手语社担任指导老师,他看到大家对于手语的热情,「那时的实务教学累积了不少信心与实力,对于日后培训手译员的课程准备与教学管理有很大的帮助。」他也在手语社找到他的终身伴侣,两人交往、成家。
研究所快毕业时,被称为台湾手语之父的美国语言学家史文汉(Wayne H. Smith)来台湾借住李振辉家,向他妈妈提及「手语翻译员」在美国是个高度专业又服务人的好工作,可以试着在这条路上好好努力,当时的李振辉已在聋人团体及各学校担任手语教学多年,1996年台北社会局首次开出公部门的手译工作,「妈妈听到是公部门的工作就放心了。」他笑着说,不但符合自己的兴趣又能让家人安心,于是李振辉下定决心往这条专业道路前行。
在公部门担任手译工作时期,李振辉常常进出法院服务,他分享其中个案「当时有一对听障的兄弟,以我念法律的角度,明显知道他们是被诬陷的,但是基于专业,在法庭上不能插手也不能给任何建议。」身为这对兄弟唯一代言人的他,秉持专业、诚心的态度,竭尽心力为他们服务,兄弟俩被李振辉深深打动,也相当信任他手语翻译的表现,法庭结束后,弟弟的女儿打电话向李振辉道谢,她说:「爸爸很感谢老师在法院期间的服务,胜诉不是重点,但从来没有一个人是么诚恳地替他们服务。」令他印象深刻。
会计系系友、公视「听听看」节目制作人魏如君,在校时参加手语社,与李振辉是师徒关系,她回忆李振辉在手语社当指导老师时,「很聪明、反应很快,是个很优秀的人,对自己喜爱的事物会择善固执、坚持到底。」手语不好学,基本功要打稳,很多年后才能上台担任翻译,而手译员的工作冷门,较不被重视,所以需要很大的兴趣支撑,「手语翻译需要热忱与使命感,才能维护听障者的资讯平权。」而李振辉就是台湾手译界的领头羊,借由这次他在媒体的曝光度,让社会大众更深入认识手译员。
李振辉过去常出现在行政院、立法院、竞选辩论、国庆等大型活动的电视与直播上,近年来,李振辉离开市府自由接案,带领一支14人的专业团队,成了听障人士与常人间的重要桥梁。
30年来,李振辉除了做手语翻译,也积极投入手语教学、手译员培训工作,编教材、建立手译员的考试制度,「手译这条路很辛苦,但很有意义。」工作与兴趣结合,让李振辉忙得很开心,目前他正努力推广远距视讯手译,打破地域限制,并扩充手译员的市场,致力推动听障改革,因为这样的坚持与服务精神,让他在手语这条道路上绽放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