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长者髋骨骨折发生率 全球排第九!防治失能有办法
骨质疏松症是65岁以上老人常见慢性病的第四位。近期的研究呈现台湾髋骨骨折发生率是亚洲区第一名,全世界第九名。(示意图/Shutterstock)
自2019年底开始,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至今仍未见趋缓的迹象。台湾民众在完善的防疫措施下,相较于疫情严重的国外,对于日常生活及医疗资源的使用影响较小。即便如此民众仍会担心,频繁的进出医院可能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机会,因而延误或是自行中断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
根据国民健康署的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是65岁以上老人常见慢性病的第四位。近期的研究呈现台湾髋骨骨折发生率是亚洲区第一名,全世界第九名。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骨科部谢尚霖医师指出,骨松髋部骨折后造成臀部的疼痛而无法移动,以致长期卧床,因此容易产生褥疮、肺炎、尿道炎、静脉炎、营养不良、忧郁症等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老人髋部骨折,若未予以手术及积极治疗,一年内的死亡率可能高达30~50%。因此骨松的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脑中风或是心血管疾病。
●骨松药物治疗应至少持续一年以上 才能达到预防骨折成效
根据台湾骨松学会研究指出,骨松药物需使用一年以上才可见到降低骨折的效果。口服骨松药物例如:福善美(Alendronate)、钙稳(Evista)等药物,多数病人在用药三个月后,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自行停药。患者可能忧虑新冠肺炎疫情的缘故,中断来院就诊接续药物治疗,当药物顺从性低于50%以下,骨松骨折的机率与未用药的患者是无差别的。
谢尚霖医师分析,目前第一线破骨细胞抑制剂的骨松治疗针剂药物有双磷酸盐类(bisphosphonates) 例如:一年一剂的骨力强(Aclasta)、三个月一剂的骨维壮(Bonviva),以及半年一剂的RANKL 抗体的保骼丽(prolia)。针剂药物的特色,患者不须经常回诊领药,减少就医次数,达到防疫目的且又能维持良好的药物顺从性,持续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医师指出,转为长效型骨松治疗针剂治疗者,能减少来院就医次数,在疫情期间,骨松治疗不会中断。(图/照护线上提供)
2020年6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相当严重的时期,骨科权威期刊(JBMR)发表针对COVID-19疫情期间骨松治疗的指引。指出双磷酸类药物(bisphosphonates)有长期抑制破骨细胞的特性,若已经在使用例如骨力强(Aclasta)针剂药物,施打一剂即有保护力。在疫情严重感染风险高的地区,若回诊不易需延缓几个月再进行下一剂的注射,对于骨质密度及骨折风险不会有影响。
然而,若使用保骼丽(prolia)半年一剂的治疗者,当治疗中断,一年之内会造成骨质密度反弹式下降,且增加多节脊椎骨折的发生率。因此建议应持续保骼丽每半年的注射。若无法接受规律且不中断的半年一剂骨松治疗,除了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转换成长效型一年一针的双磷酸盐类(bisphosphonates)药物治疗,以避免无法规律回诊,反而造成的反弹性脊椎骨折。
总结来说,台湾目前防疫成效卓越,在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管理,民众到院就诊的安全性还是很高的。持续规律药物治疗,注重钙质与维生素D摄取,维持良好运动习惯,即使在新冠肺炎的威胁笼罩下,骨松预防与治疗成效不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