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患休息还是累 医师建议:每周3次运动可改善
马偕医院兼任主治医师、台湾癌症全人关怀基金会董事长谢瑞坤医师。(图/谢瑞坤提供)
癌症治疗过程常常会面临各种「不适症状」,而导致耽误疗程或影响疗效,甚至影响生活品质,连带让病人与家属承受极大压力。马偕医院兼任主治医师、台湾癌症全人关怀基金会董事长谢瑞坤医师指出,国内高达92%的癌症病患,饱受「癌因性疲惫症」所苦,建议透过运动与药物,达到预防与改善的效果,帮助病人顺利、如期地完成让治疗。
到底什么是癌疲惫,与一般的「累」有什么差异?谢瑞坤表示,一般的疲倦,只要休息就能恢复,但「癌因性疲惫症」,则是一种持续且主观的疲惫或耗竭感觉,无法透过休息来缓解;发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好几项因素加在一起,很少只有单一原因」,包括癌症本身造成的消耗、当中又以越后期为越严重,以及化疗、标靶治疗等多项治疗,都是癌疲惫的成因。
根据癌症安宁缓和医学会的「2015全台湾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惫症流行病学调查」,高达92%台湾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惫症」问题,其中有1/4属于中重度疲惫病人;此外,包括肺癌、乳癌、胃癌、淋巴癌、头颈癌等癌症,皆有7成以上的机率,诊断有癌疲惫问题。
癌疲惫会怎样呢?又有什么影响?谢瑞坤强调,癌疲惫最大的威胁,在于让病人累到「不想接受治疗」,除了本身治疗意愿因疲惫而降低,也会因为疲惫,使得本身相关数值低下,无法继续治疗。
由于疲惫是个相当主观的感受,所以除了理学检查之外,也可透过个人主观感受来评估,像是出现明显疲累、全身虚弱或沉重、难以入睡、睡了还是累…等等;此外,像是注意力不集中、事情只能做一半,也都是癌疲惫的症状,最重要的,是要评估「对自己的生活,有没有造成影响。」
医界现有让病患自我评估的「疲惫量尺」,谢瑞坤医师解释,未满4分属于轻度疲惫,「有疲惫的感觉,但尚未影响到生活」;4分以上,就容易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想动,甚至影响到治疗。
根据《癌因性疲惫症临床治疗指引》,低于4分的轻度疲惫,可以采取运动、营养饮食、睡眠卫生等「非药物治疗」来因应或预防,当中又以运动为拥有最多实证支持的疗法。
谢瑞坤建议,病患应该维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20~30分钟的运动,维持肌力来避免日常工作变慢,甚至预防癌疲惫的恶化;他甚至认为,病患应该把「运动当作药」,照三餐「服用」,像是三餐饭后,走上20分钟,搭配充足的营养,持续两周,便容易有明显的改善感受。
《癌因性疲惫症临床治疗指引》指出,4分以上的中重度疲惫,便建议加上药物治疗,包括精神刺激药物、类固醇药物、中药药物、黄耆多糖注射剂,效果在1~2周内会呈现。其中,属于处方新药的黄耆多糖注射剂,已在临床证实治疗效果,并取得我国TFDA药证。
谢瑞坤表示,考虑到乳癌患者在接受化疗时相当辛苦,健保署今年开始,将黄耆多糖注射剂给付在乳癌病人身上,解除治疗带来的不适。
当病人罹癌后,能否就开始着手预防癌疲惫?谢瑞坤指出,现在的医学,会先「预期」对方会发生某种症状,例如化疗时,会吐的很厉害,甚至造成人体相当大的消耗,那在治疗时,会尽量控制着「不让他吐」,或及早透过营养师的介入,减少人体消耗。
他进一步强调,未来则可能走到药物预防部分,以癌疲惫为例,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观察,先让尚未产生癌疲惫、但正在进行化疗的患者,同时使用癌疲惫药物,对照同样进行化疗、但没有合并使用癌疲惫药物的组别,来观察后续预防的效果。
随着医学进步,各种治疗方式问世,但如果因癌疲惫而影响疗程,将不容易达到预期的疗效。谢瑞坤医师表示,癌疲惫是可以治疗的,病人自己与家人,都应多多了解癌疲惫,适时与医护人员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