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包子糕饼 台南145年「万川号」每日生产上百种糕饼

许多台南人仍习惯叫「万川号」饼铺为「包仔店」,在赶着上班、上课的清晨,或是离晚餐仍有几个钟头的傍晚时段,来买颗蒸得热烫的「大肉包」或「水晶饺」垫垫肚子,是许多台南人的日常。

图文/镜周刊

万川号柜台上的四座竹蒸笼总是冒着烟气蒸着肉包点心,后面的厨房则擀揉着各式酥饼、古早饼。节奏缓慢的午后时光,随时都有客人停好机车,还戴着安全帽就走进来买饼。

令人惊奇的是,这里每天居然可以提供近百种糕饼,从咸甜糕仔、蛋黄酥、古早饼到祭祀喜庆用的寿桃红龟等,几乎各式各样的传统糕饼这里都做得出来。

好比从台南发迹、近年成为文创老饼的「香饼」(椪饼),一直也都是万川号的红牌行政院长赖清德时任台南市长时,经常在记者会或各式活动征召「香饼」出场,「只要有活动时,「黑香」(黑糖香饼)和「白香」(原味香饼)做拢做袂赴(来不及做),几千粒、几千粒地赶工。」万川号老师傅蔡煌明补充说,「香饼用麻油煎到黑糖软化,再打颗鸡蛋,把饼煎得油润香软,半咸半甜,是老一辈台南女人做月子吃补的月内饼。」

看似悠哉闲适的万川号,静静陪伴台南走了145年的光阴,但其实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对台南空袭轰炸的幸存饼店

1945年,二战进入尾声,当时为日本帝国殖民地的台湾遭到美军轰炸,同年3月1日,美军军机更大规模轰炸台南,台南老城区陷入火海,万川号被炸毁,当时在店里的第二代老板陈旺根不幸罹难,他的遗孀陈翁秀治一肩扛起重建家园的工作,独自把招牌重新挂上。

艰苦的战后时期,却也是看得到人性善良的年代。16岁以前很少看到糖和面粉的蔡煌明回忆说:「我来当学徒时,是老头家嬷(陈翁秀治)当家,她让打工仔跟头家一起呷饭,我每顿都呷饱饱,我结婚前她还借我其它房舍让我太太开店。」

而最让蔡煌明感动的,是陈翁秀治对待客人的心意。「 老头家嬷不准糕饼里使用任何添加剂。」像是店里的水晶饺,古早配方用的是腌笋丁,有一天陈翁秀治对他说:「冬天没有出笋子,工厂送来的桶笋恐怕加了防腐剂脱酸剂,想想看可以用什么食材替代。」于是蔡煌明想到用豆仔薯来替代腌笋,一样能让内馅保有爽脆口感,如今这个配方已经延用50年。

走过战火相传至今的老手艺,也映照着台南人的诚恳、温情与坚强的毅力

更多镜周刊报导旧情绵绵三色冰 60年的老派制冰法府城妈妈的保存食 封存了时间与亲情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