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率先引进「血管内固定锚钉」治疗主动脉瘤

▲使用血管内固定锚钉,加强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固定。

图、文/林口长庚医院血管外科提供

主动脉瘤被称为「体内不定时炸弹」,指得是主动脉壁老化、退化而异常膨大,使得血管直径超过原本的1.5倍,称之为主动脉瘤。根据研究,主动脉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成人,盛行率为4%到8%,男性发生的机率女性高,初期多数没有症状,但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九成,且随着主动脉瘤直径越大,破裂风险越高,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目前使用微创手术放置支架治疗是主流作法,但部分血管构造特殊的困难案例,可辅助使用血管固定锚钉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目前林口长庚血管介入团队结合了血管外科主治医师与介入放射科主治医师,合作执行微创主动脉手术,已将固定锚钉技术作为主动脉瘤支架治疗的常规选择术式之一。

▲林口长庚苏大维医师。林口长庚血管外科主治医师苏大维表示,透过微创介入手术放置支架来治疗主动脉瘤是目前的主流作法。然而仍有部分病人由于血管构造等因素,可能仍须以传统开放式手术来治疗,例如瘤颈较短、较弯等困难病例的病人。过往经验文献发表也发现,这些困难病例若放置支架,的确有较高的机率发生支架位移、渗漏等并发症,导致再次介入的比例较高。

「由于开放式手术出血多、复原期较久,大多数病人仍希望采取微创介入」苏大维表示,过去往往会担心困难病例的病人手术后是否会产生并发症,因此需要密切追踪。然而在使用血管内锚钉后,大多数病例在手术后都能安全、有效的被治疗。

主动脉介入手术是透过选择略大于主动脉直径的支架尺寸来达到固定效果,但有时仍会有固定不良的情况而发生内漏、位移等并发症,若是在手术中发生可在当下解决,但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便需要再次介入治疗与住院,且不是只有困难病例会发生,有时随着术后血管走势改变也会发生,以往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仅能请病人回诊密切追踪。

苏大维医师说明,血管内固定锚钉就像是一个小螺丝,可在手术时同样透过微创介入的方式,将支架与主动脉锁在一起并留置于该处,加强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固定,来治疗与预防内漏、位移等术后并发症,可说是相当聪明的发明,也是目前国际热门的最新治疗方式。

据文献指出,困难病征的主动脉介入手术约有10%的病人会发生术后内漏等并发症,然而预防性的使用血管内固定锚钉加强固定后,可降低至1%以下,这让医师与病人都能更安心的选用介入治疗,让病人免于开放式手术”。

林口长庚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柯博仁表示,目前欧盟与美国FDA已核准使用该产品来治疗短瘤颈的病人,将可使用微创介入治疗的主动脉瘤颈缩短至4毫米,使更多人能够嘉惠于这项新科技

柯博仁说,有些病人听到要在血管内锁螺丝觉得很可怕,但其实血管内固定锚钉非常小,仅有4.5毫米。自引进以来至2019年中,林口长庚血管外科已成功应用在近期二十例的病患身上,效果良好。

此外,柯医师指出主动脉瘤就像是体内的隐形不定时炸弹,瘤体越大破裂风险越高,治疗也更加困难,但主动脉瘤的筛检却非常简单,仅需要透过非侵入式的超音波门诊即可有效检出。

因此呼吁高风险族群病人,包含年长、抽烟、有家族病史高血压等病人,可到专业的血管外科进行筛检,及早发现与治疗。

台北与林口长庚血管外科医疗团队https://www.cgmh.org.tw/tw/Services/DeptInfo/3/32000/32200/32230

血管介入医疗团队https://www.facebook.com/vascularcg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