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再也吃不到姜母鸭?中药房每年消失200家 3争议须解决

上千名中药业者上月前往卫福部抗议法令明订从事中药贩卖业务需通过国家考试,但20多年来未有定案,导致中药房快速消失考选部建议,卫福部在决定是否举办国家考试前,应规画「中药师制度」,让有心投入中药从业人员在现有管道外取得法定资格。如何解决中药管理制度争议,将是接下来的重点。

瓷杯里的枸杞菊花染出清淡茶色,光闻到气味就舒畅;抑或是天气一变、喉咙痒,想来碗银耳莲子汤润喉……

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养生良方,都可在巷口中药房买到。但20多年来,中药房以每年200家坠崖般速度消失,与尚未建立完善中药管理制度有关。若再无取得共识,这片风景可能消失在你我生活中。

国内的中草药市场规模有多大?你一定不相信,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生技中心统计,高达250亿元,换算下来相当于手机市场的五分之一。根据卫福部调查,近七成民众经常性使用药材光是进口量,台湾经济研究院统计,台湾一年进口多达3.3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43公斤。

民众最常买中药的场所─中药房,却因为《药事法》103条规范不明,引起各界争议,其结果是,中药房快速凋零,再拖下去,中药房真的可能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

如何解决中药房的经营资格是当务之急。目前争议点有三:

争议1:谁可以经营中药房?

1974年前领执照的中药商、1993年前列册的中药商,以及中医师、药师、药剂生五大类,以前两项为大宗。

然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持照经营者老去,平均年龄61岁,执业时间26.4年,总家数从2008年超过1万家,到2017年剩8000多家。有的收店,有的则是下一辈有心学习技艺传承,但除了成为中医师、药师之外,没有其他相关培训或考试来取得经营资格,也成为中药商走上街头抗议的原因。

而中医师、药师真正投入传统中药房贩卖中药饮片的比例又少得可怜。卫福部统计至2014年底,中医师驻店或兼管占整体家数不到1%,药师、药剂生仅9%,无法有效挹注中药产业

争议2:新的资格如何取得?

因应新生人力,卫福部中医药司曾提出建立中药材技术士的构想,除了中医师、药师等,还可以有其他认定资格的制度。然而,要采取劳动部技能检定,还是考试院的国家考试?考什么、如何考才能兼顾工艺传承以及药学知识,保障产业发展与民众用药安全?仍有待讨论。

争议3:中药房定位?

现行《药事法》规定,除了中药批发、零售、输入、输出,中药贩卖业务范围还包括:「不含毒剧中药材或依固有成方调配而成之传统丸、散、膏、丹及煎药。」2017年卫福部预告的修正草案中,各界对于新生人力能否调配药方的业务未达共识。

中医师与药师认为,这项涉及中医的诊断权与药师的调剂权,药性专业知识、用药适当性评估都是专业,影响民众用药安全,反对此业务内容。但针对是否要另有「中药师」的订定,两方看法也不一。

中药商则表示,这才是他们技艺的精髓,且能配合消费者需求制作,例如代客四物汤,或是依需求做成药丸,属过往主要业务之一,仍然希望有方式保留。

上述中药贩卖从业人员的新生方式与业务范围的模糊,导致新制度难建立。长庚大学中医学系兼任副教授杨荣季指出,亚洲各国的中医药发展各自不同,台湾也难有前例可循。但整体而言,想要提升中药水平,仍应建立符合实务的教、考、训、用制度给予资格认证,持续提升专业、与外界接轨,才是永久之道。

卫福部于近日表示,将在3个月内做出解释,讨论中药管理与执业方向。唯有清楚中医师、药师、中药商彼此分工,中医药各界共同合作,让台湾成为合格安全的中药基地,把千年特有的药食文化保存下来,才是民众之福。

别让天冷暖身的姜母鸭,或是做月子用的补身药膳,只存留在回忆中。中药房经营资格争议,不能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