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探索小坪数产品的十大潜在盲点

文/庄孟翰

每当房市景气低迷,房价逐渐下跌过程,「小坪数、低总价产品必然随之现身,此可由两年来20至30坪的广告宣传资料见其一斑,尤其是2012至2013年「秒杀」正热阶段,投资客动辄一买就是二、三户,而这也正是台北市中山北路林森北路农安街以及六条通、七条通、八条通小坪数产品价高租金贵,交易热络之缘由,此可由历年中山区买卖移转数量遥遥领先其他各区,并且不论是预售或中古屋房价也都始终名列前茅之主要原因(详请参阅附图)。

由于预售屋看不见房屋实体,一般购屋者比较缺乏公设比与空间配置概念,导致交屋后才发觉这类产品缺点还真不少。

通常在销售现场大都只提供有意愿购买的当户平面配置图,导致购屋者普遍忽略整体规划设计概念,尤其是在美轮美奂样品屋装潢设备诱引下,几乎只围绕着议价问题,而忽略了室内实际使用空间,甚至还有心中暗自盘算如何加盖或外推,以增加使用面积,殊不知近年各地方政府都已严加控管违建,并且社区管理委员会也都严格监督交屋后的装潢施工问题,因此,购屋之前就要有交屋后是否自住、出租或转售的心理准备,方不致因前后落差太大而大失所望。

以下谨就小坪数产品的十大潜在盲点,提供参考意见:

(1)购买时机:─现在是否为最佳购屋时机?

自从去年板桥「江翠ONE」推出15至35坪,每坪47至52万元,每户约一千万至一千七百万元的产品,甫一公开即掀起订购热潮,一般咸认系产品定位与低总价诉求成功所致。其后更充斥10%自备款与让利等广告诉求,终致一般购屋者预期心理愈来愈浓厚,因此,除非让利促销广告消失,否则一般民众还是会据以耐心等待最佳购屋时机的到临。

(2)收益+增值:─房价飙涨,增值利基依旧在?

就传统「收益+增值」概念而言,在这一波房价飙涨一倍之前,几乎是人人琅琅上口的投资致富要诀,亦即只要租金收入足够支付贷款利息,就可以坐享增值,而不必苦心经营「毛三到四」的生产事业微薄利润,惟自2014年税费成本大幅调高之后,情势逆转不容小觑。

小坪数产品不仅总价低,建商更会以低自备款促销方式,掩盖高单价的潜在缺点,因此,选购之前除要谨慎衡量自身购屋能力与实际需求之外,更要勤做功课,仔细查阅内政部不动产资讯平台的实价登录资讯,一则比较房价虚实,再则追踪观察景气动向。

(3)单价偏高: ─租金收益降低,是否仍具投资价值?

小坪数产品基本上由于坪数小、总价低,加以卖方往往刻意提高贷款额度,塑造买得轻松、坐拥增值假象,因此也就忽略了单价偏高的潜在缺点,而更值得重视的是,房价涨租金报酬率相对降低,是否仍具投资价值。

(4)公设比偏大:─仔细核算室内实际使用面积

依住展杂志所公布数据,台北市公设比高达34.5%,新北市31.5%,因此当广告打出超低公设比或「零公设」时,就有不少购屋者频频探询此一资讯之真实性。其实,就实务面加以探讨,国内建物公设比只有相对较低,不可能归零。

现阶段新建案公设比大都超过三成,由于小坪数规划户数多,相对走道面积较大,公设比分摊也就跟着加大。一般而言,这类建案公设比大都会多出5~10%,导致实际使用空间缩减,因此,购买之前务必仔细核算清楚。其次,2018年1月1日起雨遮、屋檐不登记不计价之新规定,亦应分辨清楚所购买标的建造执照申请之时间点。

(5)夹层楼中楼:─仔细核算上下楼层净高

一般而言,如果高度足够,可能规划为楼中楼或夹层屋,不过近年受到法令高度限制规定,已鲜少出现这类新产品,市面流通者大都为中古屋,更何况还有遭检举拆除之风险,因此,一般都会以使用执照所核准为依据。

至于常见三米六高度之促销广告,就实务面而言,360公分扣除上下楼板与中间隔层厚度之后,充其量只剩330公分,再经一分为二,实际高度可能只有165公分,由此不难想像居住空间之局促与实用性如何。更何况交屋后还得再花一笔装潢费用而导致回收期延长,就投资观点而言,是否划得来,可得仔细盘算一下。

(6)2+1房:─衡量各空间狭小之实用性

一般来说,小坪数建案大多是「一房一厅一卫」或是「两房一厅一卫」的格局,甚至还会出现「1+1房」或「2+1房」规划,导致空间利用上常常会出现走道过大及空间分割破碎的问题,因此,选购时就要特别注意避免死角或是狭长型规划设计,并尽量以格局方正为首选。

就以15坪总面积加以试算,扣除30%公设之后只剩约10坪空间,如系一房规划,扣除客厅、餐厅厨房浴厕之后,卧室可能只剩三至四坪,并且最可能的格局规划为餐厅与厨房没隔间或合而为一,卫浴设备只有半套,其对生活品质之影响不言可喻。

(7)预售屋或中古屋:─衡量价差投报

由于新旧屋价差大但租金差距不大之特性,不少投资者会选择成本较低报酬率较高的旧屋,并且还寄望将来都更开发增值的潜在利益。惟应格外留意的是,在当前法令制度框架下,都更推动旷日废时,更何况所有权人众多,整合困难度更高,因此,还是不要选购屋龄太老旧的建物为宜。

(8)税负成本大幅提高:─应以税后净利计算投报率

204年7月1日台北市率先实施囤房税,亦即第一户自用住宅之房屋税税率为1.2%,持有非自住之住家用房屋在二户以下者每户均按2.4%,持有三户以上者每户均按3.5%课征,由此不难了解税负成本已大幅提高,因此,投资之前应以税后净利仔细盘算一番。

(9)换屋转售不易:─应兼顾未来换屋需要

一般来说,这类产品大都被投资客视为商品,或是一般民众在购屋与换屋过程的过渡期产品,尤其对于社会新鲜人及小家庭而言,在家庭成员增加时,就会面临换屋的抉择,因此,选购前就要格外注意二手价格及流通性问题。另外,以往有些银行对于小坪数产品,尤其是15坪以下房贷的承办意愿不高,因此,还得衡量交屋后自备款可能增加的相关问题。

(10)租与买的选择:─是否考虑先租后买?

近年由于「蚁族」豪宅背后所衍生「房价跌租金涨」之潜在原因系缘于预期下跌心理所导致,因此,一般咸认现阶段房价依旧朝「大U型谷底」走势发展,不少民众都在思考现阶段是否应以「先租后买」为上策。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理财周刊》93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