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友辰/【监狱行刑法修正】过时法律忽略囚民人权

▲《监狱刑法规定受刑人在监狱内的一切行为及作息规范,但此法制定已逾70年,法条过时陈旧亟待修正。(图/周宸亘记者摄)

司法院长许宗力曾在法官释字第755号解释的协同意见书指出,受刑人只是穿「囚服」的国民,并非是宪法基本权保障的「弃民」。在监禁期间,除人身自由遭受限制外,受刑人一样拥有在宪法中的各种基本权利

我国《监狱行刑法》规定了受刑人在监狱内的一切行为及作息规范,主要是有关入监、监禁、戒护、作业、教化、给养、卫生及医疗、接见及通信、奖惩及赔偿、假释、释放与保护、死亡、死刑之执行等事项。该法于民国35年制定,距今已达70余年之久,其间虽然历经12次修法,然并未就整部老旧过时的法律进行通盘修正,改革缓如牛步,引发外界批评声浪不断。

近年来,各国对于人权保障愈加重视,我国于2009年3月通过《公民与政治权利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简称为《两公约》)两项联合国人权公约,但2013年国际人权专家来台初次审查我国落实《两公约》报告时指出,「监狱人数过多会导致许多人权问题,例如卫生与健康标准欠佳、缺乏隐私、暴力充斥,以及常常导致监狱环境被认定为不人道或有辱人格」,严重影响国家人权形象。有鉴于此,我国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也屡次针对有争议的法规做成指标性释宪案,包括释字第653、654、677、681、691、720、755和756号解释,显见宪法守护者对受刑人人权的重视及提升,有与时俱进推动之决心。

为呼应各界改革之要求,法务部自去年司改国是会议后即积极着手,从教化及人权观点全面研修各项矫正法规。为广纳各界意见,矫正署在今年7月20日召开「监狱行刑法及羁押法修正草案公听会,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监狱行刑法》修正草案中有诸多回应大法官解释的新规定,其修正重点包括:

1.增订监狱人员执行之刑罚权,应符合比例原则、尊重受刑人尊严及维护其人权,且不得歧视。(修正条文第2条)

2.增订监狱应办理委由医疗机构办理受刑人疾病医疗、预防保健、筛检、传染病防治及饮食卫生等事项。(修正条文第49条、第50条)

3.增订纵经受刑人同意亦不得接受医学或科学实验,及受刑人检体不得为目的外利用之规定。(修正条文第66条)

4.增订监狱检查受刑人书信之方式;另受刑人发送之文件,属文稿性质者,得准其投寄报章杂志。(修正条文第73条)

5.增订第12章「陈情、申诉及声明异议」保障受刑人申诉及司法救济途径。(修正条文第88条至第108条)

6.于第13章「假释」,明定得提起复审,及不服复审所为决定,得向法院提起声明异议等规定(修正条文第116条至第131条)

其中,要特别指出,本次修法在草案第42条第2项规定:「监狱得安排专人或转介机关(构)、团体协助收容人与被害人调解及修复事宜」,主要回应司改结论,要求增修订监狱促进加害人与被害人调解及关系修复之法源依据。「修复式正义」(或称「修复式司法」)是希望在犯罪发生后,判决确定之前,协助当事人疗愈创伤、恢复平衡、复原破裂的关系。草案引进此项机制,容许在执行阶段,再遂行修复程序,固符合矫正及教化之意旨,惟究竟监狱中如何推动实践,仅有一个条文,似嫌简略亦欠缺配套,殊属为德不卒。为倡导修复式正义,笔者建议可在修正条文第81条奖励措施项下,以及第110条假释审查参酌事项等规定纳入修复式正义具体作法及规范,赋予实效,以求周延

现行的监所措施与受刑人处遇有许多不合时宜之处,透过此次修法,可望能扩大监所人权的保障,以达到受刑人最终复归社会的目的。但再好的法律制度,仍需相关配套工作始能有效推动,尤其「监所超收」是狱政万病之源,我国监狱人满为患,超收情形相当严重,除造成受刑人生活空间拥挤外,亦衍生医疗资源不足、矫治教化功能不彰、环境不佳等诸多管理弊端,恐将妨碍监所改革目标的达成,亟待优先解决,以免事倍功半,功亏一篑。

好文推荐

苏友辰/《监狱真相大揭露》:铁窗内何时有春天

苏友辰/提升司法信赖 国民法官面临的问题

苏友辰/提高门槛也救不了治安 建立宽严并济的假释制度

●苏友辰,执业律师、中华人权协会名誉理事长,着有《苏建和案21年生死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