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骨质疏松! 预防骨折牢记5件事

文/康健杂志 图/Pixabay

和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的倾向,因此维持骨密度也是糖友的重要课题

人体骨质量从青春期开始快速成长;30~35岁达到巅峰;接下来每年开始缓慢下降。而女性在更年期后,因为雌激素减少,流失速倍增至每年3~5%;男性也逃离不了骨质流失的魔掌,从65~70岁也会急速下滑。

骨质疏松让骨折更容易发生,甚至危及性命。一旦骨折,生活自理困难、吃喝拉撒成问题,发生在长辈身上,将可能导致长辈失能、卧床终生。例如,当髋关节骨折发生,若病人过于年长、无法手术,一年内死亡机率高达50%,「一旦髋关节骨折,等于一只脚踩进棺材,要赶紧拉回他,」台北慈济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周博智说。

不过,可别以为只有长辈需要注意骨松与骨折,周博智指出,骨质疏松的确会让骨折机率提高,然而实际上骨折人数最多的却是骨密度位于T值-1~-2.5区间,也就是骨质不足、不到骨质疏松的区间。周博智补充,原因可能包括这个族群人口较多外,年龄在70岁左右仍有相当活动力,相较80、90岁的长辈已经较少出门有关。

也因此预防骨折、避免未来失能卧床,绝不能从被诊断为骨质疏松时才开始。

甚至要从青春期就开始补钙研究显示,青春期每天吃400~800毫克的钙,在更年期后可以减少两成骨松风险。

至于已经迈入骨质不足的你,更该注意改变生活习惯,避免骨质流失太快,现在开始还不晚!

5招远离骨折

骨质在年轻时达到巅峰,当开始流失后,再从饮食摄取、运动,都不容易将骨密度补回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吃药。然而别因此小看饮食、运动、生活习惯,能避免骨质流失,甚至增加骨骼品质,也能预防骨折。

1.晒15分钟太阳。每天日晒,有助于人体自行制造维生素D,可加强肠胃对钙的吸收。

2.提升肌力、负重运动。负重运动是强健骨骼重要的一环,包括健走、跑步跳绳、跳舞爬山、打球等,都可以减缓腰椎骨、髋骨腿骨矿物质的丧失;增加肌力,也能够强化骨骼、提升协调性,避免跌倒造成骨折。周博智推荐太极拳气功,适度锻炼下盘(但要避免深蹲),可以强健臀、腰、腿等核心肌群

3.除了补充钙质,还需维生素D、K、B6、B12、磷和蛋白质。周博智建议,吃全素的长辈,可尝试奶蛋素,以补充身体所需的钙质与维生素D。

一般尚未停经的成年女性、男性,每日建议摄取1000毫克的钙;停经妇女或65岁以上男性,则建议摄取1500毫克的钙。维生素D建议每天摄取600国际单位。另外,若希望用营养补充品补钙,应先征询医师,因为钙会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宜由医师整体评估。

4.避免跌倒、摔跤。长辈撑拐杖。许多长辈举步蹒跚、脚站不直、肌肉协调性变差时,就应该鼓励使用辅具手杖;此外,血糖高低也会引发头晕,或是巴金氏症手抖、脚抖,都容易让长辈跌倒,需要转介到相关科别一同处理。

5.戒烟与限酒。烟会影响到骨头再生,甚至有长辈骨折后却不戒烟,半年后骨头还没长出来的情况。长辈若习惯一天抽一包,可建议他改三餐饭后抽一根,逐步降低使用量。另外,饮酒过量会破坏骨头合成的过程,也因此需要限制酒精量在每日3单位下(酒精含量约8~10克),1单位约1杯啤酒

该问医生哪些问题?

1.目前我的骨质流失速度?

2.有哪些方法可减缓骨质流失?

3.我该使用骨质疏松用药了吗?

骨质疏松关键

骨质正常:T值>-1

骨质不足(低骨量/低骨密):-1≧T值>-2.5

骨质疏松症:T值≦-2.5

50岁以上女性有25%有骨质疏松;60岁以上的人口则有16%有骨质疏松,其中八成是女性。

延伸阅读:

主持人减掉近20公斤、逆转糖尿病前期 「和食物和解」的饮食法是关键

面食火锅夜市小吃...糖尿病外食族怎么吃? 原则与技巧一次说清楚

糖尿病人一定要运动吗? 研究告诉你有什么好处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