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冷就开始发病!「跟寒热体质有关」医曝进补禁忌:别碰炸的
▲很多人冬天到了喜欢进补,炖个十全大补鸡,或吃羊肉炉、姜母鸭之类的热性补品。(图/取自视觉中国)文/陈俊旭其实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补,你必须先清楚知道自己的体质,选对补品或食物,才不会「越补越大洞」。 中医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人体与食物都有寒热的差别。所以在诊断病症方面,非常强调「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叫做中医诊断的「八纲辨证」。在食物与药物方面,中医强调要弄清楚「四气五味」。所谓的的四气,就是「寒、凉、温、热」。所以说,如果寒性体质的人吃到热性食物,或者热性体质的人吃到寒性食物,都会很舒服,身体运作会很平衡;如果吃反了,身体强健的人还耐得住,自己会调节过来,如果有旧疾的人,就会被引发旧疾,如果有病,就不容易治好。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到,治病与养生的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果寒者寒之,病必不愈。
▲中医强调体质上的四气「寒、凉、温、热」(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寒性体质的人,体内的环磷酸腺苷(cGMP )较高,基础代谢率(BMR)较低,甲状腺素可能较低;而热性体质的人,体内的环磷酸鸟苷(cAMP)较高,基础代谢率(BMR)较高,甲状腺素可能较高。在食物或药物方面,生物碱分子中的氮原子越多,钙、镁、钠、钾这些碱性的矿物质越多,寒性越强,磷、硫、氯越多,热性越强。其他常见成分,例如甙类、挥发油、单宁、氨基酸、植物色素等等,其中的氢氧基(─OH)与碳碳双键(C=C)越多,寒性越强。
大自然很奥妙,人体的体质有分寒热,食物属性也有分寒热,一般人不必太伤脑筋 为何人体或食物会有寒热的差别,只要弄清楚自己的体质,选对食物来吃,就可以常保健康。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我发现美国白人约有30%属于寒性体质,但是台湾人约有70%属于寒性体质,大陆北方人约有40%属于寒性体质。▲体质寒热与人种和出生地有关。(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体质偏寒的人,在亚热带气候比较不易生病,所以容易存活下来,而北方寒冷,体质偏热的人比较耐寒,所以存活下来。一年的春夏秋冬,也有寒热之分,一般人也要注意节气与自己体质之间的关系。例如气喘病人以寒性居多,在夏天通常很舒服,但一到入冬,就开始发病,所以必须在夏天多培养阳气,一到立秋,就必须开始注意保暖,一到入冬,就要多食温热性食物。有很多现代女性,由于吃太多油炸物或氢化油,再加上睡眠缺乏与过度操劳,使寒性的内在体质又展现出「阴虚燥热」的外部症状,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火包冰」。通常这种现象要等到更年期才会出现,但现代女性常在二、三十岁,就有这种复杂体质出现。这种体质的人至少占我临床病人一半以上,以女性居多,治疗起来比较复杂,饮食控制也比较严格,因为他们既怕冷又怕热,寒性与热性食物都不能吃,应以平性食物为主。▲寒性体质的人,要避免冰饮及寒凉性食物,要多吃热食及温热性食物,平时要注意保暖。(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热性体质的人,要少吃温热性食物,要多吃寒凉性食物,平时要保持身体凉爽。很多台湾女性属于寒性体质,但也同时具备「阴虚燥热」的症候,所以必须同时避免寒性与热性食物,凉性与温性食物可以吃一些,但要适可而止,大部分食物应以平性为主。至于有没有阴虚燥热,须由有经验的医师判断比较准确。本文取自《吃错了,当然会生病!》/ 陈俊旭 台湾全民健康促进协会理事长/新自然主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