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克「新鲜粪便」救命! 重症弟移植哥「肠道菌丛」重生

▲30克「新鲜粪便救命!5岁弟移植哥肠道菌丛重生。(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一名5岁男童误食冰箱强碱液体,造成严重食道胃部灼伤,虽然抢回一命,但在治疗过程中感染抗药性极高的「困难梭状杆菌」,导致肠道发炎,合并毒性结肠症,经传统抗生素治疗无效后,医师决定引进国外技术,将11岁哥哥的新鲜粪便,经特殊纯化后植入肠中改变肠道菌相,2周后成功治愈,至今已过了1个多月仍未复发。

林口长庚儿童肠胃副教授陈建彰表示,为了治疗男童误食强碱感染的败血症及胃部受创,医疗团队使用大量抗生素,结果造成肠道菌相改变,「只剩下一肚子坏菌」,还出现腹涨、血便、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经过基因检查,确诊感染困难梭状杆菌。

利用粪便菌丛移植治疗困难梭状杆菌,在美国行之有年,但台湾却是第一例。林口长庚儿童内科部教授邱政洵表示,在进行移植前,要考虑3大点,分别为年龄、饮食习惯与排除传染病问题,「像是小孩感染,就不能拿老人的来用。」在上述条件皆符合后,还需做基因定序,「就像骨随移植需做基因配对,粪便移植也要适当筛选」。

▲肠道菌丛丰富。(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邱政洵提到,该名男童在确诊困难梭状杆菌感染后,医院便与家属解释粪便移植疗法,经家属同意后,便请11岁的哥哥提供30公克粪便,经过滤杂质,再以200c.c.的生理食盐水稀释,将肠道菌丛萃取物分别从胃造瘘大肠镜灌入肠道、盲肠隔天腹胀就获得明显改善,2周后肠道菌相恢复正常,之后1个月内接受3次粪便检查,皆未发现梭状杆菌踪迹

邱政洵指出,依据国外经验,需要用到粪便移植肠道菌项,多为经用药无效,或多次复发的困难梭状杆菌病患。近年来讲求精准医疗,只要透过基因检测,就能了解肠道中好菌与坏菌的分布情形,必要时精准执行粪便肠道菌丛移植,目前国外正进行研究,希望能将该技术用在治疗克隆氏症溃疡性肠炎、肥胖、甚至三高、阿兹海默症治疗上。

▲需要用到粪便移植肠道菌项,多为经用药无效,或多次复发的困难梭状杆菌病患。(图/示意图/ETtdoay资料照)

国卫院董事长林奏延则表示,困难梭状杆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本来是使用抗生素的副作用,自2000年致命性更高的新型困难梭状杆菌出现后,病例数大幅上升,感染也扩及健康成年人。由于情况日益严峻,目前美国已将顽固性或再发性困难梭状杆菌感染,列为粪便微生物丛移植的适应症甚至第一线疗法,以台湾条件,也可将人体微生物相列为产业目标

不过,林奏延也提到,在建立本土资料库前,有3大目标,一为界定粪便菌丛移植为新药或新技术,前者是由食药署管理,后者则归责于医事司;再来,国卫院也可与感染症医学会及消化等医学会合作组成平台,作移植前报备审查登录,捐赠者的粪便基因检测,以及病人移植前后的基因定序检测。

▲国卫院董事长林奏延。(图/记者严云岑摄)

此外,台湾高龄化速度很快,长照机构住民的粪便常含有不少抗药性菌丛,往往造成健康照护机构抗药性的散播,在建立本土资料库前,可先观察粪便微生物丛移植对于抗药性的控制是否有效,如果能培养出超级好菌,未来有望跨足生技产业,造福更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