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动」还是瘦不下来? 台大医:别只光看热量!
因为肥胖来求诊的患者,他们告诉我试了许多方法,吃很少,也动很多,可是就是瘦不下来,我常反问:「吃很少,那你都吃什么?」「面包啊,有时候三明治,偶尔喝奶茶,饮料也都改半糖的,不饿就不吃,青菜也尽量水煮,肉很少吃,都会去皮,很少吃油的……喔,还有,一个星期会去健身房跑步两次,可是体重还是没变啊,而且觉得愈来愈累……」如果你曾经想靠「少吃多动」减肥却无功而返,这些话听起来是否特别熟悉?
少吃多动却瘦不下来的人很多,我们应该要知道,人体是个生物体,是一部精密的机器,体重的改变是体内各种复杂生理作用运作的结果,而不是单纯的数学加减。想想看,全世界肥胖人口这么多,「少吃多动」的原则可不是只有你知我知,而是几十年来大家都知道的口号,那为什么肥胖的人还是愈来愈多?还是有那么多人瘦不下来?难道单纯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吗?还是说,「少吃多动」这个原则忽略了什么更重要的元素?
人既然是生物体,健康与体重就是生理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想的应是如何透过调整饮食、吃对营养、改变生活,矫正这些生理作用,让它们朝我们想要的方向走,而不是靠热量数字的加减运算。生理作用对了,身体自然会回馈正常的体重和该有的健康。我们应该用生物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待体重和健康问题,而不是套用单纯的数学计算,陷入数字的迷思。
举个例子更容易了解。试想一杯七百毫升的全糖珍珠奶茶,热量约六百大卡,和一盘热量同样是六百大卡的生菜佐坚果杂粮沙拉,这两种食物吃下肚后,你认为体内的生理反应会一样吗?对体重产生的效果会一样吗?答案再清楚不过。
只看热量,同样都是六百大卡,但奶茶和沙拉有着完全不同的成分与营养,会引起体内截然不同的生理反应。身体的细胞在意的是你吃进什么「营养」,并不会计算你吃进多少「热量」。食物中的营养就像一把钥匙,是开启生理连锁反应的重要开关,而随之引发的许多生理反应,造就了你现在的健康,当然,也包括你现在的体重。
吃对营养、吃对适合自己的食物,避免身体慢性发炎,比起单纯少吃多动、辛苦计算卡路里来得重要。这个饮食原则不仅在体重控制方面如此,对于其他慢性疾病的控制,或是更积极地预防疾病,统统适用。并不是说热量完全不重要,只是现今过于强调热量的计算,导致许多人以为热量是最重要的,变得只懂得计算卡路里,反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品质和营养价值,甚至为了追求速效,采取极端的少吃多动,导致营养失衡,不仅体重没减,反而伤害了健康。
所以,不要执著于「吃少」,而是必须先「吃对」。就算要少吃多动,也要建立在「吃对」的基础上。先均衡充足地摄取糖类、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植物性营养素(phytonutrients),吃对食物、吃对营养,生理反应自然健康正常,也容易产生饱足感,不会因为饥饿乱吃,让生理运作能够自然而然步上健康的轨道。我相信这是比较自然、健康、符合人性、能够长久持续的方式,否则单靠意志力对抗生理反应,很容易受挫放弃。
▲《肠漏,发炎的关键》。(图/时报出版)
本文摘自《肠漏,发炎的关键》。作者介绍:吴佳鸿医师
鸿馨诊所院长。台大医学系医学士、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兼任主治医师、台湾肥胖医学会肥胖专科医师、中华民国肥胖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台湾医用营养医学会会员、美国功能医学研究院(IFM)医师会员、美国功能医学研究院核心课程训练、美国抗衰老医学会(A4M)专科医师考试通过。
吴医师认为身体的组织、系统、器官的生理运作,都是彼此紧密相关、互相影响,而非独立运行。面对慢性病的趋势,我们可以试着跳脱以「疾病为中心」、器官各自独立、单纯治疗症状的框架,融入以「创造健康」、「人为中心」的全人整体照护思维,透过生活形态中饮食营养、运动活动、睡眠休息、压力管理、周边关系、心理情绪心灵等各面向的调整,让身体各系统间的生理功能和谐运作,进而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Optimal Health)。他主张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做起,进而影响周边的人,让大家一起变得更好、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