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房产重税 四大后遗症逐渐浮现
Q: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的国情统计通报资料显示,今(2016)年房屋税的税收,光是一至七月累计金额已逾七一四亿元,创下历史新高,短短五年之间房屋税收就多了一百亿元;在政府沾沾自喜税收增加之际,可曾想过小市民的心理感受?
A:政府自2011年六月祭出奢侈税打房之后,各种税制改革措施尽出,短短六年间,大幅调高公告现值、公告地价,另实施囤房税、调高路段率、大幅拉高房屋标准单价,台北市则再大幅调高豪宅税等,政府税收当然会增加。但政府在「税收」逐年增加喜形于色之际,可曾想过重税之下的四大后遗症?
相较于房屋税持续增加的压力,反映房市交易热度的土地增值税与契税则双双呈现低迷趋势,就一件房屋或土地的买卖物件来说,卖方缴纳土增税,买方负担契税,而今年一至七月共申报31万3000多件,较去年同期减少7万8824件,使得今年前七月土增税骤降至44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3.1%,契税58.5亿元,也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6.2%。
房市交易量大减,从1996年房屋买卖移转最高峰的50.87万件,骤减至去年的29.25万件,今年恐怕也会再创新低,可能再降至22至23万件,而土地的买卖热潮也随之急冻,此一现象虽可解读为政府抑制飙涨房价的药方奏效,但急速冷冻,甚至演变成一滩死水,对经济发展绝非好事。
因为与房地产的相关产业也将大受影响,如房仲业、代销业,营造业、钢筋水泥业、装潢业、建筑师、设计师、搬家公司、家具业、灯饰、磁砖、卫浴及物业管理等等,必然随着景气骤降而逐渐呈现衰退趋势。
后遗症二:都更停滞 不利国际化
台北市自从提高房屋标准单价,并自2014年七月一日以后取得使用执照者开始适用,造成不少好地段的老屋,原本参与都更意愿甚高,却因都更后房屋税大幅增加而纷纷撤回同意书,深恐一旦负荷不起,反而得变卖新屋缴税,逼得自己不得不搬离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
以我住家附近的延吉街老房子,住户若想参与都更住新房子,则房屋税将从原本五、六千元骤涨至二十至三十万元,其因在于附近更新后每坪房价一百多万,除非是坪数较小的自用住宅而非高级住宅,否则根本负担不起房屋税与地价税,故不想搬离的屋主,就只好继续住在老房子里。 根据内政部所公布2016年第一季的税籍资料,全台屋龄五十年以上老旧住宅高达54万8718户,而台北市住宅数量共计88万5340户,其中三十年以上老旧住宅54万2328户,占61.26%,四十年以上20万3157户,占22.95%,五十年以上3万9988户,占4.52%。
有这么多的老旧建筑待都更,但若是房屋税的问题没能合理解决,这些屋主都不愿参与都更,一旦遭逢不可预测的地震灾损,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岂非因小失大。
后遗症三:1+路段率 重复课税
我国房屋税并不是按房屋造价或市价核课,而是以房屋课税现值乘以适用税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房屋核定单价×面积×(1-折旧率×折旧年数)×街路等级调整率(路段率)×适用税率=应纳房屋税 但台北市新建的高级住宅房屋税课征公式是:房屋核定单价×(1+路段率)×面积×(1-折旧率×折旧年数)×街路等级调整率(路段率)×适用税率=应纳房屋税
其中新增加的(1+路段率),让不少高总价的预售豪宅案,面临新交屋时房屋税暴增,导致买方不愿交屋,甚至不惜兴讼案例频传。
再者,根据台北市税捐稽征处所发布的「房屋街路等级调整率表」,西门町的汉中街及峨眉街的路段率为320%,但仁爱路与罗斯福路间的杭州南路路段率为150%,另青田街为170%,若以房价而论,青田街的单价远高过西门町汉中街及峨眉街,但后者的路段率反高过前者,即便是因为后者为商业区,一楼店面的路段率也许320%算是合理,但二至五楼的楼层若调整率差距不大,可就有失公平性了。
就政府的角度,纵然房市加税可以实现「居住正义」,但就民众来说,却是「全民加税」。 而加税之后,对一般民众又有什么影响呢?结论当然是把「成本」(持有成本及交易成本)都加到未来要卖的房价上,因此,除非有资金需求,不得不贱卖房子,否则,一定会以高于「当初买进的价格」委托销售,故「卖价」一定会高于「买价」,如此一来,对一些想换屋的人,恐是「二次屋奴」的来临。 一般而言,预算有限的购屋者大都会先买「小宅」,等经济能力提升,且家庭成员增加后再换购较大坪数;但好不容易刚缴完小宅房贷,想换屋时,却发现转嫁效应而房价也跟着「上涨」,若没能力承受,只能继续住小宅,若非得换「大宅」才够住,恐将沦为「二次屋奴」。
【详细内容请参阅最新一期《理财周刊》第836期www.moneyweekly.com.tw。尊重智慧财产权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