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这样的官员 怎么推得动都市更新?

文.庄孟翰(前淡江大学产业经济系副教授)

没有实务经验的空降官员,都更推不动,竟将责任归咎于地方政府「怠惰」,还对学者建言贴上「建商观点标签

十二月六日由立法委员姚文智举办之「新版都更条例行不行!?」,主题有以下三项:

1.行政院新版都市更新条例草案,有没有解决根本性及策略性的「都更难题」?2.新增《第三章》,政府主导「公办都更」与「都市再生」积极性,仍属不足!3.建构「都更三箭」,激发实现都市再生及都市更新之公益性与必要性的能量!

Q:开过那么多次公听会,还是无法找出有效对策立法委员姚文智为都更再举办「新版都更条例行不行?都更公听会第三讲」,针对以上三大项目进行讨论。

受邀的产官学界专家学者,包括内政部长、次长、财政部次长、国产署署长、赋税署组长、金管会副主委、教授、律师、OURs都市改革组织、不动产开发公会联合会秘书长、北市不动产开发公会理事长、台北市自行实施都更发展协会理事长、全国都市更新总会理事长等。想请问庄教授也受邀出席,对于会中相关议题的见解及主导法令政策的政府官员态度看法如何?

A:首先,政府近来花很大的力气在转型正义,但期盼政府不要只专注于此一领域,而忽略许多可以创造庞大内需的重要「内政」相关议题,其中尤以高达三九七万户的都更最受关注,过去每当发生重大灾害,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台南地震,再如土壤液化等,都更相关议题才又再度受到重视,只不过没多久主管机关与一般民众似乎又云淡风轻,这无异粉饰太平问题还是没有根本解决。

「建商观点」四字否定所有建言

新政府上任已超过一年半,修了几次法,甚至举办多次公听会,期望能够广纳建言,集思广益,单就今年而言,除三月九日、三十日,加上这次十二月六日,今年就已参加三次,对于推动都更,本人不遗余力地期望能以超过四十年不动产领域的实务研究,提出建言,贡献所学

不过,在此次公听会上,内政部次长对于前面两位发言人的意见逐项回应,却对于本人所提出的十项建言,竟然以轻蔑的语气「建商观点」四个字一语带过,没有任何其他评论,真是令人遗憾!很可惜,叶部长因有要公先行离席,没有听到这四个字!这无异否定本人历次立法院公听会所提出的多项建言,岂不将十几年来对于都更领域深层了解的努力一语否定?事实上,我宁愿他提出任何不同观点,好让与会学者专家共同检验是非对错,而非仅以「建商观点」来掩饰为都更无法顺利推动找理由!

另外,既然会以「建商观点」这四字贴人标签,自己为何还要到处参加业者所举办的餐会论坛

其实,推动都更一途原本就需要各方整合、努力,不过,以官员如此说法,另一方面也连同羞辱受邀参与公听会的业界代表,难怪出席的新北市公会理事长会当场表示今后不再进行都更开发案,公听会邀请业者参加,表面上看似尊重,实际上还是否定业者看法,那为何又要邀请他们来发表一大堆的「废话」。

中央无法提出完备机制 却指地方政府「怠惰」

另外,内政部次长一开始便以「地方政府怠惰」,简单几个字就把责任推给地方政府,但都更推不动并非只是地方政府单方的问题,如同本人常提及,都更缺乏纵向与横向沟通,仅由上而下,并未由下而上的相互连结。而更重要的是,应该邀请二十二县市首长共同研拟对策,否则,都更法条还是形同「天龙国法令」,仅适用于双北市房价较高区域,没有考虑到城乡差异及国内景气、房价与空屋余屋等相关问题,制定的法条曲高和寡,想必下位者在执行上必然到处碰壁。

此一议题由过去都更公听会即可见微知着,包含兰州街、斯文里公听会,尽管依照规定召开,不过并未让当地居民充分表达意见,难怪会后民众会抱怨如同布达大会,毫无实质意义。此外,台北市长柯文哲在今年六月二十七日视察大同区长照成果,民众提到兰州街、斯文里公办都更时表示每场都去,却仍不知内容,柯市长也还当场怪里长没跟大家讲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官员总是想办法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

有权无责没有实务经验的官员 都更势必难以推动

就本人超过四十年房地产的实务研究经验,参加超过一百场的公听会,担任过五个县市的都市更新及争议处理审议会委员,另外还参与不少公营机构开发案审查委员,凭借着多年来的经验累积,更受邀参加过无数次与都更相关的论坛,总是希望能够贡献所学。

多年来,更不断考察研究国外都更经验,今年五月也到日本、九月到新加坡及马来西亚,进行实地访查,无非希望能借由外国都更经验,用以协助建构国内机制。

然而,在此听证会上,竟被一个毫无实战经验,仅止于纸上谈兵的空降官员,如此轻蔑的消遣一番,真是令人遗憾。

这次公听会上本人对都更提出十大建言,当中,针对影响都更的景气变化,连带影响共同负担,以及如何建构都更机制、建立估价权威性、解决钉子户问题、成立不动产专业法庭公设比及税负议题一一加以阐述,所提这些言论皆可受公评,在此也建议立法院或主管机关分别在北中南各举办几场辩论会,让社会大众真正了解政府在都更方面究竟是做了哪些事?否则,依照现今情况,不仅听证会总被视为布达大会,就连立法院举办的公听会,似乎也是要沦为一言堂。

自从文林苑都更争议以来,众多都更法令政策还没建构完备,试问主管机关还要多久的摸索时间,万一再发生不可预测的天灾该如何因应?真希望蔡总统不要一再强调「成败由我负责」,而让一些有权无责的空降官员有推诿塞责的侥幸空间。

都更条例施行十九年,经历八次修法,自2012年文林苑抗争迄今仍未完成修法,又无法推动,根据营建署统计,过去十年间核定都更案仅四四九案,对比内政部次长夸口一年五百案、一万户的天文数字,仅不断拿出三九七万户推算产值及其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实无异画饼充饥!

岂容都更公听会沦为一言堂

近年本人所提出的建言,包含106年三月九日由立法院内政委员会召开,第九届第三会期的「都市危险及老旧建筑物加速重建奖励条例草案公听会报告」,共一五三页,本人发言内容包括纲要、PDF档资料,自69至109页;同样第九届第三会期召开「都市更新条例草案公听会,共九十八页,发言内容包括纲要、PDF档资料,自四十四至六十五页,所占篇幅不少,足见本人对于每一场公听会的认真态度,真希望中央高层能够认真看待这件事情的始末,更希望出席会议的官员能够拿出令人折服的真本事。

在此再建议内政部选一公办都更案例举办公听会,亲自莅临指导怎么推动都市更新,本人必当现场聆听,观摩学习,并自愿充当义工好好为都更义务宣导

再说,地方政府即便有再好的武器,也要有人去执行才能打赢战争,更何况当前景气衰退,房价节节下修,再加上都更机制尚未完备,都更要如何推得动,显然不是没有体察地方政府困境的官员所可理解。

恶意贴标 无异自曝其短

至于主管机关所谓的「避免恶意圈地」一事,以文林苑为例,当初不论是都更处或都市更新及争议处理审议会委员,无不希望能够将南街、北街一起整并,形成完整的街廓,这也都是地方政府与审议委员的好意,未必全然是建商恶意圈地的问题,为何主管机关还会提出这种只对一半的用语?尤其是在协商机制尚未建构完备下,钉子户必然层出不穷,因此,更需要成立不动产专业法庭。

其次,依目前情况,即便是最新「3+1道防线」的修法喊得震天价响,缺乏实务上的考量,政策恐亦难以推动,如再将他人的好意刻意贴上标签,这种做事态度恐怕只会自曝其短,连带政府威信也会遭受严重折损。在此建议两点:

(1)公开举办辩论会,邀请二十二县市首长参加,并全程直播。

(2)择定示范案例,实地演练,让各界观摩学习。

以上建议,除明年底可检验五百案、一万户的都更政绩之外,也好让各地方政府与全国民众都知道当前都更窒碍难行的石头在哪里!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理财周刊》904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www.moneyweekl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