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当前都市更新亟待宣导的10大重要议题
文/庄孟翰(前淡江大学产业经济系副教授)
Q:政府推动都更至今总觉得还停留在各说各话,从上到下纵向横向的协调整合都还没有衔接好,除了景气无法人为控制外,以都更户来看,最切身的无非是可以分回多少比例?
都更议题追本溯源便是上下之间无法对接,而中央官员还常指责地方政府行政怠惰,殊不知当前景气低迷,空屋、余屋数量有增无减,由日本过去社会变迁所衍生之社会问题,即可知其未来发展趋势,因此,一百个都更户存在一千个疑难杂症一点也不为过!请教庄教授,可否针对当前都更亟待宣导的重要议题有哪些,为我们说明?
A:虽然都更议题千千结,不过大方向仍跳脱不了容积奖励、分屋比例、税负与代拆等相关议题,其中又以「人心」为最大变数,都更过程中的互信不足、人性贪婪等更不断掀起社会议题,甚至司法机关也难以骤下论断,真可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以下谨就最常见而又亟待宣导之十大议题,试图从盘根错节的各项环节,找出可资依循及解套药方。
(1)三九七万户产值的迷思
截至2017年第三季,全国、台北市及新北市屋龄三十年以上分别为46.55%、66.9%及42.98%,其中又以30至40年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5.58%、37.46%及26.01%,从以上数据不难了解,台湾的屋龄已普遍偏高,即便政府不断宣导整体都更能够带动经济产值相当庞大。
不过就实务面加以探讨,三十年以上高房价的老旧房屋分布,双北两市仅占32%,约127万户,虽然《都市更新条例》日前已完成修法,却无法一体适用的套用在占比68%的中南部地区,虽然中南部地区的老旧建物更具急迫性,不过当前的都更法令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依旧无法解决南部人情有独钟的透天厝情结。
另外,就南北房价来看,中南部中古房价每坪大都只有十多万元,虽然房价较为便宜,不过集合住宅产权复杂,多数建商宁愿直接购置空地或采协议合建方式进行开发,除非地段优越,否则大都不愿耗费七、八年时间去蹚都更混水。
此外,中南部的房屋型态多为透天厝,整合后规划设计也是一大头痛问题,究竟是兴建大楼、公寓或透天厝哪一种才能兼顾价格与销售,才可从中获取合理利润,尤其是当前景气每况愈下,开发商更显得意兴阑珊。
(2)都更「3+1道防线」问题迎刃而解?
政府于去(2017)年底提出「三加一道防线」,急欲突破当前困境,不过,这次修法仍偏于理想,无法根本解决现实所遭遇问题,包含待拆、行政救济等重要议题。举例而言,不论是公听会或听证会,常见说者有意听者无心,终致沦为政令宣导。
其次,原本希望都更不要旷日费时从司法途径解决,而可直接从行政方面进行调解,不过最终还是走回行政救济一途,三道防线也并非如同官员构想,可以画表格打勾方式加速审查,其因在于不够务实的法令,常令第一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一味归责于地方政府,徒令上下关系螺丝松动,显非好事。
(3)「一坪换一坪」观念亟待疏导─日本都更户需出钱,也可采不动产证券化方式
只想得利不愿付出,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几乎所有都更户都还停留在「一坪换一坪再加一个停车位」的思维,只想获取最大的利润空间,不过问题焦点在于,目前房价已大不如前,四、五层楼公寓由于土地持分较大,还有一坪换一坪的可能,至于六、七层楼几乎不可能,既然大家都不出钱,加上容积不高,想要一坪换一坪势必难上加难。
至于都更户间普遍存在的心结、产权及违规使用问题要一一化解也不太容易,如系大型个案,还可模仿日本六本木都市再生模式,以不动产证券化方式推动,只要觉得有利可图,一般民众也可出资参与,都更户也可以土地作价投资,或许也不失为另一由繁入简的因应之道,惟可惜的是,现阶段大家所谈的基地面积都不够大,无法引用。
(4)容积奖励的迷思
目前台北市容积奖励系根据每一基地的条件差异,奖励额度也会有所不同,奖励上限为1.5倍法定容积,或者0.3倍法定容积加原面积,不过容积移转还是很低。
除容积奖励上限之外,更应兼顾回馈问题,其方式不外现金或建物,回馈建物可以当作社会住宅使用,如系代金则可挹注于社会住宅公共基金,以达到取之社会用之于社会之政策目的。
其次,倘若公权力得以彰显,给予容积奖励既是以公共财挹注,运用公权力拆除亦是公共利益目的,因为在整个社区里面,每一都更户都只是部分「持分」而已,既然享受公共财的利益,当然也要为公共利益尽一份心力。
都更过程有关「分配不均」问题层出不穷,以老旧公寓为例,正义国宅就面临前段商业区、后面住宅区的分屋争议,其间虽有部分大家认为一定可以充分配合都更的国有土地,惟截至目前为止,仍停留在协商阶段,这又涉及「建蔽率」及「容积率」议题,面临前段商业区容积630%,但后段住宅区仅225%,其间差距高达2.8倍。
再以旧制建蔽率为例,假设基地面临八米巷道,依当时法令规定系以巷道宽度1.5倍加六公尺,亦即(8×1.5)+6=18公尺高度计算,可以盖六层楼,以住宅区建蔽率60%,一百坪基地能够盖六十坪,六层楼总计360坪。
这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实施容积率之后,住三系以225%计算容积,都更后可换得的面积与原建蔽率面积差距一.六倍,虽然旧制可以换得较多的面积,然不论是建蔽率或是容积率兴建后皆不足以分回原有面积,此时都更户不出钱也不见得可以分回原面积,导致诸多问题卡来卡去,终致停滞不前,因此,究竟要如何宣导新旧法令的差异,实仍有待后续宣导沟通。
对于土地持分的认知差距,常见过去土地持分未必依建物面积比例登记,也致使数十年后都市更新衍生无谓纷争,过去登记较大的持分可以分回较多的建物面积,使得原相同居住面积,但最后分回较小面积的都更户忿忿不平。
以正义国宅为例,前段商业区容积630%,一坪地可以盖6.3坪,不过面对后面巷道容积仅225%部分,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同样一块基地,前段面临商业区,后段则是住宅区,容积差异极大。
另外,五分埔都更案也有相同的情形,按照权利变换分回的面积不同,早期购买时价差不大,但现在估价前后权值却差很大,此时,都更户几乎都会归咎于法令太过复杂难懂,而不愿意轻言签立同意书,因此,如何摒除土地使用分区认知不足,必然也是需要大力宣导的一大议题。
(7)土地持分不一,又夹杂公私有地
早期房地价格较低,鲜少注意土地持分多寡,尤其好地段的合建个案,常会将就地主要求而将地下室规画单独一个出入口,并申请独立门牌,导致十二层楼,各楼土地持分皆为十三分之一。如今面临都更,建物拆除归零,依照土地持分估价结果,方才恍然大悟。
除上述问题外,也有基地夹杂公有土地、私有土地及祭祀公业等,其中最难处理的首推祭祀公业与神明会资产,前者往往人数众多甚至散居海外,后者财产价值暴增复又派系争权夺利,整合备加困难,此一问题就应如何解套,亦是当前都更必须面对之一大课题。
(8)违建拆除,虚应故事?
台北市政府最近规划拆除违建的「208顶楼专案」大限将到期,建管处表示,208顶楼专案共208件违建户,有153件陆续主动拆除,若屋主限期前不主动改善就强制拆除。
不过所谓强制拆除,是否如同去年仅是将原本六个房间的违建,缩减为两间,就算主动改善,如此做法显与一般认知差距太大,因此,今后政府务必言出必行,确实执行,倘若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没有全部根除,难保日前八德路、中和及永和等顶楼违建失火情事再度发生。
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遏止新违建继续冒出,因此,当前政府也应该认真思考,要如何针对违章建筑彻底拆除,才能有助于都更之推动。
(9)协议合建,简便易行,税负依旧未解
通常小面积基地,协议合建方式较容易推动,目前唯一差异在于未能与权利变换享有同样税负优惠,其实,就旧有建物更新角度,既然协议合建并未给予容积奖励,为何吝于税负优惠,唯一考量应是地方政府税收。另外,就中南部老旧公寓、透天厝等都更案,相信以协议合建方式应该较容易推动,此就中南部庞大待推动之都更案量,实应认真列入考量为宜。
(10)多元都更─权利变换、协议合建、委建、长照兼而有之
这次都更修法,虽已给予协议合建较多的税负优惠,惟美中不足的是未能与权利变换享有同等待遇。
多元都更可以让更多力量同时为都更加把劲,因此,除委建之外,与长照结合,也是另一创新都更模式,2017年新竹市就曾有一家生技公司与新竹县政府合作开发之个案,可惜的是未完成签约。此际正值房市景气低迷,以长照中心结合医疗为主轴进行都更,应是相当符合当地需求,因此,推动都更不必画地自限,上述因应人口老化之规划构想,应可提供都更另一崭新思考模式,相当值得推广。
都更始终来自于人性,沟通、沟通再沟通,包括政府机关纵向衔接横向连结,实施者与都更户之间,都应沟通、沟通再沟通,以期都更顺利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