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收30封辞呈 一兰社长卖光名车打造拉面王国

一兰台湾分店重现日本的「味集中」座位,客人不用与店员交谈就能吃到客制化好面。(图/商业周刊摄影陈宗怡

文/吴和懋王柔雅

6月15日「一兰拉面」正式开幕。不到一周前,才因为购买6千元伴手礼,就能优先入座引发争议,意外让这家名店的讨论度一夕倍增。

1993年成立的一兰拉面,过去10年营收成长将近3倍,去年度营业额逼近150亿日圆(约新台币50亿),将豚骨拉面打破地方口味的限制,从九州走入东京、再跨向香港、纽约。

不论送餐加面,店员卷起竹帘,从座位前的小窗口进行,甚至不用面对面接触。《商业周刊》记者实测,在台湾分店吃到的味道,仍和日本当地如出一辙。

今年53岁的社长吉富学,一帆风顺的背后,却是他置之死地的顿悟。

时间回到2004年,一兰成立11年,15家分店营收突破30亿日圆,成功进军东京。在海外奔走的吉富学,一回到日本,办公桌上迎接他的,却是30封员工辞职信

其中带头四分之一的员工求去的,不只是他最信任的第二把交椅,更是他从小学就认识的好友。昔日称兄道弟的伙伴,像是刻意挑衅,选在一兰总店的附近开起了新店

吉富学对人性信赖,在一夕之间彻底瓦解。他不明白,对于属下,他从不吝惜有福同享,为何却落得众叛亲离?他留下妻儿不辞而别,从九州到六百公里外的京都,准备自我了断。

经营者的不安与孤独,一直笼罩着他,」吉富学的国中好友浦野玲二,曾对《日经Business》透露。从高中时代起他便打工贴补家计,上了大学更因爸爸重病,提早经济独立。大二时爸爸临终的一句话,确立了他的人生方向:「虽然我们家没钱没势,但你适合做生意,要善用自己的头脑才是。」

卖光名车,重新定义成功

遇上「一兰」二字,则是生命中的机缘巧合。1990年,一手创办的派遣公司已上轨道,吉富学买下了自己光顾10年的老店一兰招牌。原本的店主老夫妇,因为健康因素无力经营,却希望将30年的店号维持下去。他为了一兰孤注一掷,一号店开幕一年后,更斩断自己的退路,将派遣事业出让。

「社长很有创意,他的创造力会观察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节,」一兰海外公关花井伊织说,一个个隔开的味集中座位,就是吉富学当初不顾反对坚持执行的点子

一兰靠着吉富学源源不绝的创意,业绩蒸蒸日上,但他身在高处的孤独感也越来越强烈。不但他自己一掷千金,员工的报酬分红也超乎常识水准。他一人坐拥法拉利等七辆名车、游艇赛马名驹,一出手就是上千万日圆,却也填不满心中的空虚,直到30封辞职信出现。

「少了吉富,我们可以赚得更多!」事后反省,他挥霍金钱,也不吝于分享物质的成就,却也将一兰的存在,与金钱画上了等号。

选择重新开始,他出脱所有的名车游艇,开始大量阅读。2006年,一兰颁布了全新的经营理念:「重视员工的内心,所有的目标与言行不应从『欲』,而是以『爱』为出发点。」

虽然是拉面连锁店,吉富学却把员工定义为「知识劳动者」。一兰的福冈总公司、东京办公室都设置了图书室,还有专属网页,让员工贴文分享读后感。吉富学尤其看重「研究」,不论是针对面条汤头酱料,每一个元素都有各自的研发团队

近几年一兰积极在全球各地找点,光是为了抢进台湾市场,就足足布局了5年时间。从商圈店面面积、与房东的契合度,都要仔细评估。海外团队负责打头阵选地点,呈报社长后,每家分店都必须由店长亲自场勘。

「人要成长,靠的是与人、事、书本的相遇,」也许对人才成长的执着,才是隐藏在一片片竹帘背后,一兰真正的竞争力。

【更多报导

一个中国网友看两岸统一》未来20年,中国为何不该统一台湾

香蕉给得少,猴子吃不饱!给全天下的老板:加薪500是羞辱,不是激励!

神力女超人》教我的事:以色列女人25岁结婚…家庭从来不是束缚,每个人都能追梦

「房贷付完,房子好歹是自己的!」还有这种想法?最后会穷也是刚好而已

越南新娘性事告白:台湾男人很胆小,上床以后都...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