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药膳-小儿成长痛药膳汤
成长痛常常发生在3~12岁之间的小朋友,而且在5~8岁学龄前后的小朋友们最为常见。典型的成长痛症状,总是发生在午后或下半夜,爸爸妈妈被小朋友的哭闹声所唤醒,哭诉着在下肢或是大腿部位,或是膝盖(发生率最高),或是足踝附近有着剧烈疼痛。焦急的父母亲当然会立刻带小朋友去西医就诊。不过通常在医师的详细检查后,发现疼痛部位的外观并无红、肿、热之发炎反应现象,询问下,也没有曾经受过伤的疾病病史。所以医生诊断后,通常只会叮嘱父母帮其做些热敷复健,并请其适当休息或只是开给一些解热镇痛剂与肌肉松弛剂缓解疼痛。不过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小朋友又会有类似不舒服症状发生,相当的困扰着父母。
由于「成长痛」在儿童时期很常见,比例上女童多于男童。但是在西医上只能依靠典型的病史及临床症状作判断,无法靠抽血或检验而确诊。在医学理论上,成长痛并不易查出确定原因,且与成长时骨骼肌肉的发育无关,也与成长无关。成长痛在孩童青春期生长最明显时期,骨骼身高成长最迅速阶段,也不一定会有较大发生比率,所以骨骼成长是不会引起疼痛的。故成长痛只是因为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可能在白天时,嬉闹玩乐,跑步跳跃过度,身体稚嫩的骨骼肌肉强度,无法负荷白天过度活动而累积下来的肢体疲劳,所以到了夜间就发生了成长痛;另外亦有一些是因为小朋友活动时的姿势不良,造成骨骼肌肉拉扯张力差异,也有可能产生成长痛。
所以家长们对于成长痛的问题,小朋友只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检查,排除掉一些较为异常病因(如骨癌、血癌、感染性之骨髓炎、或明显扭挫伤之韧带炎、肌炎、骨折)之后,父母们应该就可以不要太过于担心。
古代的中医儿科认为儿童的体质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由于儿童机体尚未完全成熟,各个器官功能未健全,抗病力差,较易生病,但因为儿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患病之后,只要及时治疗,疾病恢复很快,组织再生与修补能力也佳。
成长痛的发生位置在于骨骼筋膜与肌肉组织,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小儿在生长过程中,因为脏腑娇弱,容易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成长痛发生后,改善筋骨之酸痛要养肝补肾,治疗肌肉四肢酸痛要调理脾胃。
所以改善成长痛的药膳「健脾荣筋补骨汤」选择源自于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所着《小儿药证直诀》的七味白术散和张仲景先生之芍药甘草汤与补肾药材而成,可调补脾胃,涵养肝肾,强筋健骨。
1.药方组成:潞党参3钱,炒白术3钱、炒白芍3钱、广木香3钱、粉葛根5钱、云茯苓3钱、白扁豆3钱、巴戟天3钱、广藿香3钱、新会皮3钱、嫩萎甤3钱、肉苁蓉3钱、牛奶埔1两、炙甘草2钱、大黑枣3钱。
2.食材:嫩小排骨1斤、生姜片3片、米酒适量;素食者可以用素排骨、杏鲍菇、百页豆腐等食材代替荤料。
3.煮法:将健脾荣筋补骨汤药材用过滤纸袋封好,同食材、米酒一同,放在电锅中,外锅用2碗水熬炖至食材烂熟即可喝汤吃料。
4.养生提示:受成长痛困扰的小朋友,家长可以用本药膳汤在病情缓解期时调补、改善疼痛、补养筋骨肌肉。
5.说明:宋代儿科名医钱乙,为中医医学史上第一个儿科专家,其所着之《小儿药证直诀》亦为第一本儿科专书,书中系统性总结了中医对小儿疾病辨证与施治法则,故在清代的四库全书中盛赞本书乃「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钱乙先生也被尊称为「儿科之圣」。(本文作者为和康中医诊所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