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师摊开说:叶黄素 游离型真比酯化型更快速被吸收?

游离型还是酯化型?营养师解密,一次看懂黄素的种类与吸收率!(示意图/Shutterstock)

你也是3C一族吗?是不是常感觉到眼睛酸涩不适呢? 2018年的调查指出,眼睛酸涩是困扰台湾人十大健康问题的第三名,占比达到22%!

2020年的职场健康调查中,视力问题稳居第一名,且约有20%的上班族表示有干眼问题,这也让护眼保健商品的市场大幅上升,成为年度热销药妆保健品亚军!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叶黄素了!不过,你真的了解叶黄素吗?市售叶黄素分成游离型和酯化型,这两者又有什么差别?游离型真的如广告所说的比较好吸收吗?这次专栏就由好食课营养师来破解吧!

●酯化型和游离型叶黄素是什么?

.在金盏花中叶黄素的天然形式为酯化型

叶黄素会依据其来源而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在绿色蔬菜中大部分为游离型叶黄素,在黄色、橙色的水果或是花上,则叶黄素通常会带有一个脂肪酸而称为「酯化型叶黄素」,目前市售的叶黄素都是萃取自金盏花,因此最接近天然来源的形式为酯化型结构。

.透过强碱处理,得到游离型叶黄素

由于金盏花天然所含有的叶黄素是酯化型,因此为了得到叶黄素本体就需要再多加工才能获得!许多游离型叶黄素的商品,标榜特别经过「水解」步骤去除脂肪酸的说法有点错误!

因为游离型叶黄素并不是透过「水解」去除脂肪酸后所得,而是利用脂肪酸会与「强碱」皂化的特性,在金盏花萃取物中加入氢氧化钾,与脂肪酸形成「皂角」后去除,此时叶黄素就会形成游离型态

在金盏花萃取物中加入氢氧化钾,与脂肪酸形成「皂角」后去除,此时叶黄素就会形成游离型态。(图/好食课提供)

在这几年少加工的趋势下,有些消费者会很在意保健成分的加工程度,所以如果你是想要获得较接近天然形式的叶黄素补充剂,酯化型叶黄素才是金盏花中原始的形式。

●游离型叶黄素分子小,比酯化型叶黄素更好被人体利用?错!

网路搜寻叶黄素资讯,发现大部分的内容都指出游离型叶黄素的分子量较小,因此生物利用率高于酯化型,而在查阅了一些文献后发现目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也和网路内容有些出入。

有商品广告引述文献,指出游离型叶黄素的吸收率高出酯化型叶黄素达23%,但在检视这篇文献后发现,这篇文献并不是在比较游离型与酯化型叶黄素的利用率,而是在比较补充不同组合、剂量的叶黄素、玉米黄素(zeaxanthin)与内消旋玉米黄素(meso-zeaxanthin)后,这些营养素于血中含量的差异!因此用这篇文献佐证不同型态叶黄素的吸收率并不适当。

●叶黄素吸收率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而真正在探讨叶黄素吸收率或利用率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美国伊利诺大学率先在2002年做出的人体研究,发表在知名的《营养学期刊》中,发现摄取酯化型叶黄素的受试者血液中叶黄素含量是游离型叶黄素者的1.61倍,且研究也显示约78%受试者对酯化型的吸收率都优于游离型!

叶黄素吸收率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图/好食课提供)

摄取游离型叶黄素受试者的血液,叶黄素含量较摄取酯化型叶黄素者比较图。(图/好食课提供)

而在2010年时,帝斯曼公司也发表了一篇以该公司供应的游离型叶黄素进行的研究。结果指出摄取游离型叶黄素受试者的血液,叶黄素含量较摄取酯化型叶黄素者高出了17%,此篇也变成许多游离型叶黄素商品所引述的文献。但在后续就没有什么研究着重于游离型与酯化型的吸收率何者优何者劣!

在2011年欧洲食品安全局的文献中甚至指出「这两者的生物利用率是相似的!」(As lutein from lutein esters is bioavailable to an extent similar to the bioavailability of lutein itself)。因此营养师认为目前针对游离型和酯化型并未有定论,所以并不要过度相信游离型优于酯化型叶黄素。

●游离型叶黄素比酯化型更快速被吸收?错!

许多文章不只提到游离型会比酯化型更好被人体留存利用,也更快被吸收!但其实在2002年研究的结果却是相反,数据显示摄取酯化型叶黄素的受试者,24小时内血液中叶黄素的增加速率是高于游离型叶黄素,因此与网路文章的宣称刚好相反!

数据显示摄取酯化型叶黄素的受试者,24小时内血液中叶黄素的增加速率是高于游离型叶黄素。(图/好食课提供)

●更重要的是长期稳定的量,而不是吸收快速

其实,无论摄取哪一种型态的叶黄素,对人体都会有帮助,因为人体视网膜是长期需要足够的叶黄素含量。因此无论是从饮食或补充剂的方式,最重要的应该是「摄取量」,让视网膜区域可以有充足的叶黄素!

●酯化型叶黄素稳定度比游离型高?对!

想摄取到充足的叶黄素,商品在保存环境下的稳定度,以及能否顺利通过胃酸考验就是关键了!目前对于不同型态叶黄素的生物利用率的数据并不一致,但在稳定性上却是酯化型叶黄素略胜一筹!

●酯化型更耐热、耐光照耐酸

研究指出,游离型叶黄素容易受到光及热的破坏,尤其是照射到紫外线时游离型叶黄素的结构更易被降解,所以游离型叶黄素在保存时要特别留意,须避免靠近热源,也要小心透光包装!

相比而言,酯化型结构较接近金盏花天然的型态,因此结构更为安定,不仅耐热、耐光,酯化型叶黄素的耐酸性也优于游离型叶黄素。

2006年匈牙利的研究以体外胃酸试验的方式,测试游离型与酯化型叶黄素对胃酸的稳定性,结果在加入摄氏37度的胃酸环境达1小时后,游离型叶黄素即被大量减少66%,但酯化型叶黄素仅减少1%,显示酯化型叶黄素具有保护叶黄素结构的效力。

酯化型叶黄素的耐酸性也优于游离型叶黄素。(图/好食课提供)

●无论是酯化型或游离型,选择对的剂型很重要!

当然,也并非所有市售的游离型叶黄素都会被破坏,若要选择游离型叶黄素需注意商品是否采用具有耐酸性的胶囊,才能保护其中的游离型叶黄素顺利抵达肠道后释放。若是购买叶黄素饮品或是果冻类型的产品,则建议选择使用酯化型叶黄素,确保叶黄素可以抵抗胃酸,顺利到达肠道被人体吸收!

●酯化型叶黄素分子量大,含量较少?对一半!

网路上说「酯化型叶黄素的含量是游离型的一半」,这是因为「酯化型叶黄素」同时含有叶黄素与脂肪酸,而两个结构约各占酯化型叶黄素分子量的50%,也就是20毫克的酯化型叶黄素中,叶黄素与脂肪酸各占10毫克;至于游离型叶黄素,因脂肪酸已经由强碱加工皂化去除,所以10毫克游离型叶黄素的叶黄素含量就是10毫克。

选购示需要留意的是「叶黄素实际含有量」。(图/好食课提供)

重点在于叶黄素实际含量,而非添加量

大家最需要留意的就是「叶黄素实际含有量」,只要有达到建议的摄取量就不会有落差!

叶黄素的建议摄取量为6-30毫克间,以酯化型叶黄素为例,添加量达到12毫克,就能吃到最低建议摄取量的6毫克。而市售商品大多是以美国卫生研究院AREDS 2的数据,作为叶黄素配方的设计基础,因此叶黄素与玉米黄素大多为10:2的比例,所以选购商品前记得看清叶黄素的标示量,才能帮助自己选到有保障的商品。

挑选叶黄素前,先参考这些建议。(图/好食课提供)

●推荐购买游离型还是酯化型?三个简易的选购原则

到底要买「酯化型」还是「游离型」叶黄素呢?若单纯比较两者的吸收率、人体利用率,目前的研究数据实在是难分轩轾。真正的选购重点应该着重在,吃下去的商品能否达到「叶黄素的每日建议摄取量(6-30毫克)」,营养师最后提供大家三个选购原则:

1.请务必看清楚商品标示的「实际叶黄素含量」

2.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剂型与保存方式」

▶︎ 「游离型叶黄素」较怕光、热、胃酸,叶黄素结构容易被破坏而失去效果,因此建议在选购时须认明耐酸胶囊,包装也须采用避光材质,存放时更要远离光照及热源,才能确保商品中的叶黄素含量。

▶︎「酯化型叶黄素」较接近金盏花天然含有的型态,因此追求低加工程度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酯化型叶黄素。加上酯化型的结构相当稳定,也易于保存,更可以耐胃酸,因此不论是胶囊、饮品、果冻类型的商品,酯化型叶黄素比较能够顺利挺过胃酸的考验。

3.不论选择哪种叶黄素商品,由于叶黄素是脂溶性的营养素,请务必记得在餐后服用效果较佳!(编辑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