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减重的敌人胰岛素阻抗吗?

示意图。(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提供)

体重机上数字,不再成为心中的重量

新陈代谢科医师与享瘦女孩的23堂疗对话

写给受够减重的你,最后一本减重书

下定决心减肥,告诉自己要每天运动、喝水,控制食量

半夜却饿得受不了,沮丧地打开食物柜,这是女孩的日常。

★ 你是否也想过:

「为什么我少吃多动还是瘦不下来?」

「为什么我瘦下来却又快速复胖?」

「为什么我这边的肉怎样都减不掉?」

本书是一位正因体重而困扰的女孩,与曾因体重而自我厌恶的新陈代谢科医师减重对话,

透过女孩的心情分享与医师的专业见解,在对谈中重新思考减重的目的与意义。

【精彩书摘

胰岛素阻抗究竟是什么?

过了一个礼拜,到了小芙的回诊日。

「怎么样,这礼拜有什么心得?有量体重吗?」

小芙回诊这么被我一问,好像不知道如何回答,显然回家没有量体重。

关于量体重,临床上我观察到很有趣的事。

有些患者天天量体重,为了数字患得患失,但有些人却是死都不量体重,关于减重究竟要不要量体重,这个问题留待后面讨论。 我不想为难她,在诊间量了体重没有明显变化,于是先帮她看检测结果。毕竟最担心的其实是有没有糖尿病风险,或者有没有其他内分泌疾病。数据看起来,甲状腺功能正常,也没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临床上也排除了罕见的库欣氏症,唯一有问题的是血糖轻微偏高和胰岛素阻抗。

听到还没有糖尿病,她似乎松了一口气,但她就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不明白什么是胰岛素阻抗。

简单来说,胰岛素是胰脏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荷尔蒙,作用就像一把钥匙,把从肠子吸收进入血液的葡萄糖送进细胞,作为能量来源或者储存成脂肪以备不时之需。

「正常情况下大约5个单位左右的胰岛素会把血糖降到90,妳花了50单位,血糖却还在105,虽然看起来血糖只比正常的100高出一点点,但是胰岛素阻抗指数算起来却接近13,这个指数超过2,未来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也就是说,现在妳用13倍的胰岛素在降血糖,虽然现在胰岛细胞很年轻,它可以分泌很多胰岛素,但10年后或者更久之后,妳的胰岛细胞开始老化,分泌不了那么多胰岛素,血糖就会变高,就会变成所谓的第2型糖尿病了。

有一个大型研究长期追踪糖尿病前期的病人(注4),也就是血糖偏高但还没到糖尿病程度的病人,15年后,有六成左右都变成糖尿病,」我解释道。

所谓的胰岛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这个resistance就是抵抗阻力的意思。

关于「胰岛素阻抗」这个词,严格来说,它应该是一个「胰岛素过度分泌」的概念。

正常状况下,如果胰岛素过度分泌,应该会出现低血糖,例如胰岛素瘤或胰岛母细胞增生的病人,可能动不动就会发生低血糖昏迷,所以当胰岛素分泌增加,却没有产生低血糖,甚至反而有高血糖,就被称作胰岛素阻抗,也就是细胞抵抗胰岛素所传来的讯号,胰岛素的讯号效果变差,于是身体需要制造更多胰岛素才能降血糖,临床上我们把空腹胰岛素和空腹血糖的关系用来评估阻抗的程度(注5)。有点像是物价上升,原本1块钱就能买到东西,现在要5块钱才买的到。

就疾病生理来说,胰岛素过度分泌的情况理论上出现在第2型糖尿病发生之前或是初中期,毕竟随着胰岛β细胞的衰退或老化,胰岛素分泌量势必逐年下降,终究无法分泌所谓的「过多」胰岛素,甚至有可能不够,需要额外施打胰岛素做为补充。一般是罹患糖尿病15年以上或是本身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的类型,例如第1型糖尿病。

以为胰岛素分泌可以源源不绝,是一个最大的误解,就跟以为永远不会出现白头发一样荒谬。

胰岛素阻抗(HOMA-IR)

HOMA-IR=Glucose(mg/dL)×Insulin(mU/L)/ 405

正常以1为基础,数值越大表示阻抗程度越高。

有些人的白头发比较早出现,有些人的糖尿病也比较早出现,越早出现糖尿病,要照顾血糖所耗费的心力越多。

虽然罹患糖尿病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延后发病,缩短病程,可以大幅降低医疗资源的耗费,也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机会。更重要的事,可以免去因为慢性病而承受的种种不便。

临床上并不是所有体重过重的患者都有胰岛素阻抗的状况,应该这样说,如果有胰岛素过度分泌的问题,此时采取减少胰岛素阻抗的做法,例如低糖饮食、间歇断食,就会有很不错的效果,但如果胰岛素并没有过度分泌,那么也许管理热量摄取或是想办法增加热量消耗才是真正的关键。

简单来说,胰岛素阻抗也是减重的阻力之一。

(本文摘自《幸福瘦》/天下生活出版)

【作者简介】

文雅

台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新陈代谢内分泌科专科医师,国立体育大学运动与健康科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台北荣总新陈代谢科特约主治医师新店耕莘医院卫教咨询中心主任、永越健康管理中心体适能中心主任、辅仁大学医学系部定讲师、美国有氧体适能协会台湾分会、AFAA-TW重量训练指导员。专长为糖尿病卫教、内分泌疾病、健康体适能

39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脑炎开启了她的中年斜杠人生,不再埋首于学术论文开桌游店,读体育研究所,考健身教练,平常喜欢在脸书上写文章,一开始只是为了帮桌游店宣传,后来越写越多,谈运动、谈糖尿病卫教、谈沟通、谈亲子、谈情绪、谈生活中的各种体悟,喜欢哲学思考也热衷研究认知行为。

小的时候曾经为体型而自卑,加入排球校队后成为运动健将球场上领悟到哲理,一直影响着她的人生观。身为新陈代谢科医师,她乐于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长达20年的行医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有效的卫教并不是说教,而是透过理解和对话,从心开始改变,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人人感觉幸福。

《幸福瘦》/天下生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