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甜」其实甜死人!10种「欺骗味蕾」因子搞鬼...冰块+酸也中枪

食药署祭出新规定商品外包装(现不包含手摇饮)所标示的「甜味」要比照规定。(图/记者谢承恩摄)

文/韦恩食农生活

我们是不是有时买饮料,老板说是微甜,结果喝起来甜死人,糖量也高到爆表!现在食药署祭出新规定,商品外包装所标示的「甜味」,须按照糖分实际高低,也就是若实际糖含量为「微糖」或「无糖」,未来就只能用「微甜」或「无甜」,且含糖量也要比照「微糖」或「无糖」的规定标示。

含糖量是一种理化指标,可以客观测量与判定,而甜味是一种感觉,其实很难有个客观的标准。韦恩可以理解这次的新规定是要对微甜、不甜等话术加以规范,因此订出个标准可以依循,免得被业者拿来误导消费者,韦恩认为是个好的开始。

但是我也想说明糖与甜味在食品科学上未必是一致的,甜味这个感觉会受到很多条件影响,所以甜味是相对会变动的。也就是说,就算含糖量一样,饮料可以喝到很甜,也可以喝起来很不甜。韦恩从学理大家分析,甜味还会受到那些条件所影响:

1.甜味物质

甜味虽然主要是由糖所引发,含蔗糖葡萄糖果糖寡糖等等,但是还有很多会引发甜味的物质,如胺基酸甘胺酸)、蛋白质(Brazzein、巴西甜蛋白)、人工甘味剂(阿斯巴甜、蔗糖素、醋磺内酯钾)、糖醇山梨醇)、天然萃取修饰(甘草素、罗汉果素、甜菊萃)等等。除了单糖双糖,都不算入糖份,但是一样有甜味的效果,而且比糖甜度都高数百甚至数千倍。

▲甜味虽然主要是由糖所引发,含蔗糖、葡萄糖、果糖、寡糖等等。(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而且就算都是糖,其实还会分很多种,不同的糖,在等量情况下,其甜度也有所不同,比如说以蔗糖为甜度100分的话,90%果糖糖浆的甜度是160-173,葡萄糖是64。(资料来源:谢明哲刘珍芳郭钰安施纯光食物原理与实验)

2.温度

即使含糖量一样,但是温度高的时候喝起来比较甜,冰的时候就会感觉比较不甜,这个大家可以从汽水放到不冰的经验就知道。

3.盐:

食物里如果同时有盐的存在的话,氯离子会影响甜味受器,让甜味感更增强。大家应该有听过西瓜盐会更甜的道理吧。

4.酸:

饮料最重视的是糖酸比,也就是说在等量的含糖量情况下,越酸的越不感觉甜。所以即使可乐的含糖量其实很高,但是因为它含的酸也很高,这样喝起来还是不会觉得太甜

酸味纤维添加都会压抑甜味,造成糖份量备增。(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5.加成作用:

许多种不同的甜味来源,如果混合使用,会发挥10%-20%的加成效果,也就是变得更甜。

6.相消作用:

有些物质会压抑甜味,比如说苦味会掩盖甜味,或是一些纤维或是较高的固形物、胶质等都会让甜味感比较不明显或是出现得较慢。

7.环境: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不同的甜味感,比如说视觉上不同的颜色就会带来不同的甜味感,红色的就会感觉比较甜。

8.体质关系

个人体质变化也会让同一个食物产生不同的甜味感,比如说饥饿时的甜味感会特别敏感,常吃重口味刺激性食物的人,味蕾细胞会被杀死,而且它不会再生,所以味觉就会比较迟钝,这就是为何人会越吃越重咸的道理。

▲冰可乐甜味降低,一旦放凉不冰了,就会觉得特别甜。(图/翻摄自pixabay)

9.疾病

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的甜味感会比较迟钝。

10.主观经验

甜味其实很受主观的影响,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像东南亚因为接近或是本身就是产糖国,所以口味都甜到不行,同时糖也是一种富裕的象征。所以我相信台南人的微甜与台北人的微甜一定大不相同啊啊啊啊(无意对台南人不敬)

总之,介绍了这些食品科学的原理,只是要让大家知道,食药署硬性规定甜味必须比照糖量的标示,只是为了采取一个客观的标准,但是甜味的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食物而异,绝对不是一个死硬的绝对标准,大家还是要有自己的判断。

但是食药署这个新规范,竟然不打算纳入手摇饮料,这让韦恩觉得十分纳闷,说实话,我认为手摇饮料的宣称与标示比起包装食品来说,恐怕是更不到位,应该要纳入一起管理才更好。

《以上内容由韦恩的食农生活授权,请勿转载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