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午餐搞非基/别让台湾儿童沦为全球基改实验白老鼠

作者校园午餐非基行动共同发起人陈儒玮

台湾近年每有食安风暴产生,从毒淀粉饲料油到豆干二甲基黄事件,校园午餐食材的安全与营养便成为各地政府动见观瞻的指标,最近一波的基改食品争论,也让校园午餐中常见的基改黄豆制品问题逐渐浮上台面

大选前后至今全台共有十九位县市首长签署由「校园午餐搞非基」行动团队所发起的《基改食材退出校园》承诺,选后宜兰县长林聪贤彰化县魏明谷新竹县邱镜淳新竹市林智坚嘉义县长张花冠连江县长刘增应及南投县长林明溱于接受媒体访问时,均表示要借由地产地消或在地农业方式达成此一目标。

兼顾食安、环境文化教育的校园行动

学童校园午餐中几乎每天都有豆腐、豆干、豆皮、味噌汤或豆浆等饲料级基改黄豆制品,在基改食品安全争议不休且至今未有定论情况下,主管机关学校应就目前明显可知的基改作物农药残留问题事先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成长中的儿童成为全球基改实验的白老鼠

采用非基改食材不仅仅是一项关乎食安的措施,更是一个横跨环境、文化及教育的行动。

台湾99%以上的黄豆仰赖进口,其中有九成以及上为饲料级基改黄豆,但每天我们几乎都离不开黄豆制品,这样严重失衡的自给率,正是讨论全球化粮食供应与饮食文化最好的教材。再者,基改黄豆引发的除草剂滥用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影响,不也是讨论科技至上的人类中心思想如何造成掠夺土地资源的机会?当然,基改专利权掌控于少数几间跨国垄断的农企公司,其中牵涉的粮食倾销、商业寡占与环境伦理层面,更是我们面临全球能源与粮食议题时所必须思考的课题。

2011年通过施行的《环境教育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提到「为推动环境教育,促进国民了解个人及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进全民环境伦理与责任,进而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尊重生命、促进社会正义,培养环境公民与环境学习社群,以达到永续发展,特制定本法。」

非基改校园午餐行动,正是蕴含增进国民环境保护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并产生行动的环境教育精神,也正是最好的校园环境行动实践机会。

众志成城的行动策略

我们认为,只要政府、学校及家长能各自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非基改校园并不如想像中困难,完全是经济可行的行动方案

建议掌管午餐业务的政府教育局处 先发文盘点每学期校园豆制品使用量经费,在调查若全面替换为非基改食材须增加多少经费,再考虑是要采取编列预算、对外募款或提高午餐收费等方式。更进一步,可思考联合邻近区域供给或鼓励在地农友复耕黄豆等方案的可行性

在学校方面,可从健康、科学、文化及伦理等面向,在目前全国要实施的环境教育课程中着手规划,利用食农教育活动融入语文、社会、自然科学等课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校园环境教育模式。

而家长可做的,则是可向校方要求落实午餐菜单基改标示,是立即可行又不花费任何额外费用的经济方案。

由于目前全国各县市情况都不相同,无法立刻全面汰换校园午餐中的基改食材,但只要采取行动,相信非基改校园并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者/陈儒玮,自由工作者、环境教育认证人员、校园午餐搞非基行动团队共同发起人。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