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不用怕高胆固醇 营养师:勿尝虾头、蟹膏和卵黄

▲喜欢吃海鲜民众,勿吃虾头、蟹膏和卵黄,较能避免胆固醇。(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财经中心台北报导

喜欢大啖海鲜又怕吃了过多胆固醇的话,新营养食代营养师陈宜娟建议,可以不吃虾头、蟹膏和卵黄,就不用太担心会摄取过多的胆固醇,而且其中又以鲭鱼的胆固醇含量不是很高。

其实,胆固醇主要都集中在动物内脏类,海鲜也是如此,而植物性食物中的核果类、种子类及植物油也含有些胆固醇。

新营养食代营养师陈宜娟表示,海鲜里所含的PUFA(多元不饱和脂肪酸)、MUFA(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叶酸牛磺酸成分,皆有助于降低血胆固醇。

PUFA中的EPA则可降低血三酸甘油酯,MUFA则可降低血中LDL(低密度脂蛋白)。

研究发现每日增加叶酸摄取量可降低体内同半胱胺酸,亦能降低冠心病血管动脉硬化的罹患率,而牛磺酸则有降低胆固醇功效

陈宜娟说,一般常听到的降低血中胆固醇,便是希望降低其中的LDL(低密度脂蛋白)和TG(三酸甘油酯),而LDL下降,则可延缓动脉粥状硬化的进展和降低罹患率、死亡率

常见的虾类淡菜类(绿壳菜蛤干)、小干贝牡蛎干都含有丰富的叶酸、油酸(单元不饱和酸)和EPA、DHA(ω-3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鲭鱼,不仅含有上述丰富成分,其胆固醇含量也甚低。

而海鲜中胆固醇含量较高的有各类的鱼卵小鱼干、虾类(尤其加工樱花虾)、螃蟹乌贼章鱼、螺、小卷干咸小卷

海产的虾蟹虽然胆固醇量比一般的肉类高,但可以用「升胆固醇指数」(Cholesterol Saturated-Fat Index, 简称CSI值)来看看食物对身体胆固醇的影响程度

当CSI值愈高,代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也愈高,虽然海产类的胆固醇高但饱和脂肪量低,故CSI值较低,对心血管的硬化威胁反而较肉类来的低,因此主要仍建议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取。

目前美国最新饮食指南则是「取消」每日摄取胆固醇上限300毫克的建议。

近年国际研究证实人体的血中胆固醇将近约七成是自行生成,而饮食摄取来只占少许部分,推翻了好几年对于摄取高胆固醇影响血脂而限定每日摄取量的观念

若本身血中胆固醇偏高,最有可能的是家族遗传,再者是代谢胆固醇能力较差。

海鲜与一般的家畜家禽肉类相比,热量和脂肪都来的较低,但海鲜的蛋白质及各种胺基酸含量甚丰富,不管是虾类、贝类蟹类还是鱼类等海鲜,皆富含钠、钾、钙、镁、铁、磷、锌等矿物质

若是需要控制热量时,在相同热量之下选择海鲜,会比一般肉类能摄取到较多蛋白质。